课件编号20048770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78次 大小:36533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山东省,语文,答案,扫描,试题,考试
  • cover
2023一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 八年级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24个小题,考试时间120分钟,共12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然后用0.5毫 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3.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 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 4.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务必在 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积累(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根据要求完成1一3题。 八下第一至三单元的课文让我们领略了一番别样的民俗,感受了大自然的神 秘,同时也让我们受到了经典的熏陶。读鲁迅的《社戏》,我们感受了江南水乡敦 (dū)厚和睦的民风,那乌蓬船,那戏台,那夜的豆,让我们瞥见了许多人情世故;读 《安塞腰鼓》,我们犹如置身于黄土高原,在沸腾的群舞中感受着安塞腰鼓的磅礴 (b6)气势,那场景让我们叹为观止;《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那风雪载(zài) 途的寒冬物候(h6u)现象来临时刻,成群结队的候鸟迁徙的壮观景象,感慨着大自 然的美妙和神奇;《被压扁的沙子》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寻找着6500万年前恐 龙消声匿迹的证据,追朔地球上那次“大灭绝”的凄惨根源;《核舟记》使我们不仅惊 叹于奇巧艺人的精湛技艺,更让我们领略了东坡先生泛舟赤壁的千古才情…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俗已屏息敛声,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这些经典 作品来了解;伴随着我们读书视野的开阔,我们更加认识到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 关,人类唯有敬畏大自然,正确认识大自然,才能更好地为人类的发展服务。 1.文段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敦(din)厚B.磅礴(b) C.风雪载(zài)途 D.物候(h6u) 2.文段中加点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乌蓬船 B.消声匿迹 C.休戚相关 D.追朔 3.文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2分) A.人情世故 B.叹为观止 C.成群结队 D.屏息敛声 八年级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CS出卷网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9日,东部战区继续在台岛周边组织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 B.农耕时节,布谷鸟用古老的谚语解答着大自然。 C.社戏实际上是祭祀社神风俗的在社中进行的一种戏艺活动。 D,这次中学生汉字听写大赛的地点是在市背少年活动中心举行的。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B.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 魄的搏击! C.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是时时刻刻在运动者: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 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D.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6.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回延安》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 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诗歌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B.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 集》,写于作者被贬永州之时。 C.《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 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D.《经典常谈》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讲述了诸子 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7.阅读下列案例,评价一下周恩来总理采用了下列哪种技巧。(▲)(2分) 有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