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51724

第18课辛亥革命导学案(无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日期:2024-05-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60次 大小:6552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高一,纲要,历史,中外,必修,2019
  • cover
第18课 辛亥革命 一、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二、重难点: 重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和重构: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原因 1.政治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八国侵华、《辛丑条约》) (2)《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二)表现 1.资产阶级革命组织的建立—兴中会 建立:1894年11月,檀香山(美国夏威夷)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2.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创建—中国同盟会 成立:1905年8月20日,日本东京 性质: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总理:孙中山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报:《民报》。 意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2)清政府预备立宪(准备实行君主立宪) 目的: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过程: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结果:预备立宪成为骗局,清朝统治更加孤立 (3)四川保路运动高涨 2.过程(1)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2)发动:新军工程第八营 (3)经过: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4)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3.结果(1)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2)推动了共和政体的产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国号 中华民国 时间 1912年1月1日 地点 南京 总统 孙中山(临时) 国旗 五色旗 纪年 民国纪年 历法 公历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三)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成果 1.原因:(1)袁世凯是清末北洋新军的创始人,北洋军阀的首领。 (2)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寻找新的代理人—袁世凯 2.手段:(1)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2)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清政府施压,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3.结果: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此后,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制定:南京参议院(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 2.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3.内容(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2)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3)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5.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局限:因人设法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功绩(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中华民国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