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52950

第17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日期:2024-05-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64次 大小:1773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历史,学年,纲要,中外,必修,2019
  • cover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1)政治形势:《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人民的民族意识增强 (2)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文章,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托古改制 2、序幕:“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3、高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 (3)内容: 类别 颁布的新法 作用 政治方面 裁剪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经济方面 体现性质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文学教育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先进思想文化传播 运动性质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4)特点:范围广、力度大、操之过急 (5)局限性: ①没有实行兴民权、开国会、定宪法等措施,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 ②改革策略比较激进,且触及了封建官僚的切身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③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④对帝国主义存有幻想,妄图依靠日美干涉的办法开展运动。 4、结果:“戊戌政变”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再次临朝训政 (2)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戊戌六君子”被杀(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3)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5、历史意义 ①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开启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具有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 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知识点2 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推动 (3)其他原因: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一系列冲突;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过程 (1)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 (2)各方态度: ①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②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1900年5月28日英、美等八国决定出兵镇压义和团 ③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和利用。 (3)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3、评价: (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2)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3)展现出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4、认识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1)扶清:有利于争取清政府支持,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5、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知识点3 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1)客观原因: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2)根本原因: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经过 (1)开始:1900年6月,联军在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 (2)发展:义和团配合清军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3)高潮: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 (4)结果:慈禧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