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57083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课后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4-05-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3次 大小:116016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国家安全,第三章,环境,安全,第四,全球
  • cover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2023·青海西宁期末)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下图示意碳循环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  ) A.①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 B.②为植物的固碳作用 C.③为海洋的碳排放 D.④为水圈与大气圈的碳交换 2.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则可能导致(  ) A.珠穆朗玛峰雪线下降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C.亚寒带针叶林向低纬度地区扩展 D.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安全受到威胁 下图为“西伯利亚沙果特湿地上空1千米处空气中CO2含量变化的观测数据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观测数据曲线”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主要原因是(  ) A.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 B.夏季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呼出CO2多 C.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 D.夏季人类活动强度大,排放CO2多 4.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  ) A.扩大热带作物的种植面积 B.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 C.高山的林带上限位置下移 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北退缩 据报道,随着地球高山上的温度变得越来越高,植物种群踏上了漫长的“搬家”之路———平均每10年向上转移10米。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现象中,与植物种群“搬家”原因相同的自然现象是(  ) A.我国有组织地向西北移民 B.巴西的房屋建在巴西高原上 C.许多海洋鱼类选择游向更深更冷的水域 D.青藏高原的冻土变化加剧,冻土层温度下降,厚度增加 6.为抑制类似现象的发生,人类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切实有效的有(  ) ①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 ②推广节能灯具,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开发核能、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④关停高耗能产业,禁止矿物能源消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3·湖北孝感期末)“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通过一定手段,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图示意中国、欧盟、美国、日本四个国家和地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表(含预计)。据此完成7~8题。 7.我国“碳达峰”时间明显滞后,且碳排放峰值远高于其他三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公众、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B.固碳技术水平较落后 C.能源消费量大且结构不合理 D.工业生产方式落后 8.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下列措施有效的是(  ) ①禁止发展高耗能产业 ②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 ③积极推广生物固碳技术 ④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⑤工业循环使用淡水资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2023·宁夏银川月考)土地的利用方式变化会引起“碳源”和“碳汇”的变化。下表示意2000~2010年鄱阳湖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单位:104t)。据此完成9~11题。 年份/年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设 用地 未利 用地 碳排 放总量 碳源与碳汇的比值 2000 44.05 -27.75 -0.16 -10.58 426.31 -0.03 431.85 12.21 2005 43.53 -28.24 -0.15 -10.65 752.89 -0.03 757.35 20.39 2010 43.10 -28.19 -0.13 -10.78 1 190.41 -0.03 1 194.37 31.52 9.鄱阳湖区“碳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建设用地 10.2000~2010年,鄱阳湖区碳排放量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 A.促使气候变暖 B.增加土壤肥力 C.提升生态安全 D.改善人居环境 11.为实现鄱阳湖区低碳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合理土地利用方式是(  ) A.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积 B.提高低耗能、高效益产业比重 C.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 D.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 巴伦支海大部分区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