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59306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案(无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日期:2024-05-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29次 大小:2444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3-2024,纲要,历史,中外,必修,2019
  • cover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复习目标】 1.通过学习戊戌维新运动的史实,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能够运用有关史料,探讨其存在的局限性; 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史实,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能够运用有关史料,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3.通过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的加深的史实,全面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戊戌维新变法 (一)背景: 1.国际环境: 工业文明的冲击,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发展潮流。 2.国内: 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⑵清政府严重的统治危机:甲午战后的巨额赔款,促使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加重民众的生活负担,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排满”情绪,清政府内外交困,统治危机严重。 ⑶新经济力量的增长:伴随着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期,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增强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使其开始主导近代中国变革。 ⑷思想: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 ①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解放思想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二)过程: 1.“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 【知识拓展】主要内容: ①下诏、迁都、练兵,拒约再战———权宜之计。 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一职。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3)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4)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③“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 2.“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1)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高潮。 (2)施政纲领: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变法,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3)开始标志:1898年6月 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4)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3.变法失败标志:戊戌政变: ⑴1898年9月21日 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重新临朝训政。 ⑵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 ⑶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⑷新政中除 京师大学堂 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变法失败。 二、义和团运动 (一)背景: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3)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二)概况 1.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2.口号:扶清灭洋(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使其不能把西方文明和西方侵略区别开来) (1)扶清:虽有扶中国、保中国的含义,有利于争取官兵;但却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反而被清政府利用和出卖; (2)灭洋:虽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