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62790

第14课明朝的对外交关系 课件

日期:2024-05-1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1次 大小:1353924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课,明朝,外交关系,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榜葛剌进麒麟图》描绘了永乐年间,榜葛剌进贡麒麟的场景。 在中国古代,麒麟被视为“圣天子出而王道兴”的太平之征,是祥瑞之物。这个被唤作“麒麟”的瑞物,其实是一只来自非洲的长颈鹿。 原产于非洲大陆的长颈鹿,为何会在明朝时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呢? 课堂导入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特点,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2.了解戚继光抗倭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3.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学习目标 壹:郑和下西洋 1.航海之人(郑和) “身长九尺,腰大十围, 四岳俊而小 ”“ 齿若编贝 ”“ 声音洪亮 ”,而且“ 博辨机敏、谦恭谨密、知兵习战 ”。 ———《明史·郑和传》 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小名三保,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就和父亲熟悉海洋,向往航海,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本姓马,12岁成为太监,14岁被送往侍奉燕王朱棣。他知识丰富,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后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赐郑姓,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经历磨难,性情坚毅; 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 具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识; 熟悉伊斯兰教地区习俗; 屡建战功,深得明成祖的信任。 壹:郑和下西洋 西洋 2.航海之地(西洋) 西洋: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东洋 文莱 壹:郑和下西洋 3.航海之目的 根据材料思考,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壹:郑和下西洋 朱棣(明成祖)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等。 1.政治目的: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2.外交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3.经济目的:用中国的货物去交换海外的奇珍异宝 4.航海之基(条件) 材料1: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2: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渐丰富。 材料3: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材料4:郑和,回族,出身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知伊斯兰和佛教教义,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①明朝国力雄厚 ③明成祖大力支持 ②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先进的航海技术 ④郑和有坚强的毅力和组织能力 壹:郑和下西洋 思考:郑和能成功实现西洋航行的原因有哪些?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①时间: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 次下西洋; ②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和 。 ③友好之行; 中国 香料、染料、药物、珍珠、玛瑙、宝石、象牙等 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漆器、金属货币等 西洋 7 30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榜葛剌进麒麟图》 壹:郑和下西洋 5.航海之况 6.航海之特点 壹:郑和下西洋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