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72277

重庆市渝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4次 大小:3790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重庆市,月月,试卷,语文,期中,学期
    重庆市渝西中学校高 2025 届高二下 4 月月考 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总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假设文章与政治或社会秩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中古 时期有关这一假设命题的阐述,远远超出了儒家核心原则“正名 ”本身,即言辞之得体确保了社会和 道德规范之得体。对这重关系的一种天真说法便是简单的反映论。 文章“反映 ”了政治和社会秩序。这样一个理论命题容许在具体的反映对象以及反映模式上面存 在种种巨大的理论差异,它远非中国所独有,且至今仍然活跃在我们中间。还有一种说法,虽然也并 非为中国所独有,不过它在中国传统中却有特殊的分量:这样的命题便是好文章能够或者应当改变政 治和社会秩序。著名的现代小说作家鲁迅为拯救中国而弃医从文,原因就在于此。 以韩愈为首的文学集团所倡导的“复古 ”文学价值所显示出来的紧迫感,便是基于这一假设。白 居易及其盟友所倡导的新乐府,虽然方式不同,也有赖于同一假设。对道德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明确 表现,会唤起并强化读者内在的道德感,移风易俗,教化人心。 在任何文字表现系统的内部,一种立场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其他立场,而作者表现某一立场时的 紧迫感,会将这个立场与其特殊的对立面缠结在一起。在韩愈和白居易集团的作品中对文章的道德功 用的确认,是和一个更为重要的反例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命题,即“好 ”作家(究 竟是指德性上的“好 ”,还是纯粹文学意义上的“好 ”,这里有一点含混)必然会为社会所忽视,甚 至主动地抛弃。 在比较温和的说法里,正如在白居易的《读张籍古乐府》中那样,好作家只是不为世人赏识而终 老于孤芳自赏,而在极端的说法中,如孟郊反复告诉我们的那样,“好 ”作品只会招来他人的敌视, 最终毁了作家:“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 ” “ 穷 ”,在穷困之外,还有穷途末路、孤立无援之意。在孟郊一首更偏激的诗《懊恼》中,一个 原本用来表示在阅读时思考回味的常见词“咀嚼 ”,与文人间相互倾轧的“吃人 ”行径别扭地联结在 了一起:好诗更相嫉,剑戟生牙关。前贤死已久,犹在咀嚼间。 二百年的文坛盟主,在社会和政治上都有地位的作家欧阳修,断言好的作品是“ 穷而后工 ”。这 一主张显然是对孟郊“诗能穷人 ”的回驳。这与其说是文章与社会间有必然联系这一命题的破裂,倒 还不如说是这个命题的颠倒或扭曲。好人非但没有通过他的文章在道德上感化社会,反而遭受社会弃 逐,而是非颠倒的社会现实也反映在他个人的困苦上。当“正声 ”出现在礼崩乐坏之世时,它非但无 法恢复和谐,反而变成了噪音,而被逼噤声。在一封写给李益的信中,韩愈在探讨古文创作理论时也 表述了同样的精神:倘若他的写作能取悦他人,那就一定是他的写作本身有瑕疵。 这向我们揭示了中唐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嬗变轨迹之一:意识到个人身份,特别是“真 ”的身份, 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而且,这样的特性常常表现为否定性的,也即排拒他人或为他人所排拒。 这里也许有一份高傲,乃至于妄自尊大,但我们常能听到“他人 ”的声音在讥笑,嘲讽、怀疑,甚或 发出兽类的咆哮。特性不仅是中唐作品津津乐道的主题,它还以中唐作家刻意求异的风格出现。特异 的风格可能会招致他人的惊讶、鄙夷和排拒,但也可能赢得赞赏。特性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个性化,它 预设了平庸的、常规的以及常常在道德上是可疑的“他者 ”的存在。道德和文学上的优越,现在不是 表现为在社会所认可的规范内的完美,而是表现为远离那些规范。 特性是与对所有权和占有物新发生的兴趣紧密相连的,所有权和占有物就像个体身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