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76969

10.2《归去来兮辞》课件(共60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0次 大小:262092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0.2,2023-2024,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课件网)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苏轼一生最崇拜的人就是陶渊明,对陶渊明的诗文倍加推崇,特别喜爱吟诵《归去来兮辞》。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也说:“两晋无文章,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陶渊明,一起欣赏他的《归去来兮辞》。 导 入 我们联想一下,陶氏有哪首名诗与此段具有相同的心境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 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 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陶渊明(约365- 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官而去,从此归隐田园。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主要作品:《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分辞》《桃花源诗》等。 作者简介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从29岁起因生活所迫开始出仕,做了几任小官,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东晋义熙元年(405),他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便弃官归田,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晋书 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县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背景简介 关于陶渊明的对联 醉乱世,念故园,桃李是否罗堂前? 笑天下,归园田,榆柳已经荫后檐。 昔我曾眠三径菊; 今谁又抱一山诗?   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 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 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质而绮,真且纯,自可传之千古; 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归隐吧”。来,助词,无义。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啊”。辞,一种文体,源于“楚辞”。本文是东晋义熙元年(405)十一月,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归田园时所作,分为“序”和“辞”两部分。“序”部分说明了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是理解本文的关键。“辞”部分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愉快的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文题解读 回 去 吧 归 去 来 兮 辞 助词,无实义 语气助词 回 去 题 解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人们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辞 1.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 2.押韵和句式自由,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常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3.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 4.以六字句为主,多按三拍读。 文体特点 辞    陶渊明与松菊的象征   象征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表示某种抽象的情思和理念。   当外物的品格与诗人的情志相一致时,诗人往往借物言志,托物抒情。   诗人将松树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联系起来,使松菊成为自己坚贞、不同流合污的逸士之操的象征。 初读课文 壹 一读课文 思考: 1.陶渊明面临怎样的选择? 2.陶渊明为何选择“归去”? 1.陶渊明面临怎样的选择? 归隐 继续做官 2.陶渊明为何选择“归去”?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