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79400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40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日期:2024-05-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9次 大小:2936919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纲要,历史,中外,必修,2019,统编
  • cover
———从中唐官吏视角看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杨 炎 传 课程导入 杨炎(727年—781年),字公南,凤翔府天兴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人。是唐代重要的宰相、财政学家。生活在中唐风云变幻时期的他如何挽救唐朝于水深火热之中? 目 錄 入仕 宰相 理财 壹—入仕 选官 杨炎的开挂经历 杨炎不仅孝顺,而且长得极帅,“美须眉〞。明明可以靠脸吃饭的他,偏偏还很有才。一是擅长诗文,"文藻雄丽〞,“文敌扬马〞,那可是与扬雄、司马迁相匹敌的文笔;二是擅长面画,“画松石山水,出于人之表〞,画艺那也是相当不赖。这样德才兼备的帅哥,岂能长居人下?自然是到处有人抢了。和当年大多数人不一样,杨炎没有经过科举考试,就直接被河西节度使吕祟贲辟为掌书记。 杨炎没有参加的科举考试你是否知晓?在此之前国家如何选拔人才? 察举制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他建立了新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其一为察举制,汉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汉武帝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一反应的是什么制度? 察举制 察举制: 以贤良、孝廉为主要名称,由中央及地方官员进行推举,并经过考核,最后任以官职。 结合课本及所学,想想该制度为何在魏晋时期衰落了呢? 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选官权力被地方大族名士控制; 曹魏求贤若渴,急需人才。 九品中正制 又称九品官人法,中央委任“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本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的散处在各地的士人,主持品评。中正以家世、道德和才能作为品评人物的标准,做出“品”、“状”,供吏部选官参考。后期时中正官往往被世家豪族所垄断,把门第作为品评的首要,成为了士族地主垄断选举的工具。 九品中正制 选官标准: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基本流程: ①设置中正官,州设大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官 ②品评人物,以家世、品行及才能为品评标准,并最终为人物定品 ③徒府复核,吏部将复核结果作为选官标准,中正评定的品级为乡品,其官品必须与之相适应 九品中正制 材料2: 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喻大华《帝制往事》 结合材料,谈谈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九品中正制 影响: 积极:对于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有很大的作用; 且由于中正官为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消极:缺乏考核标准,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科举制 结合上次课和本节课所学,思考科举制创立的原因有哪些? 你有什么思考的角度? 思考角度: 经济角度 政治角度 阶级角度 …… 科举制 阅读书本有关科举制的内容,归纳科举制在隋唐的创立历程 隋文帝 唐太宗 唐玄宗 武则天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科举制 材料三: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