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80254

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检测(含答案)

日期:2024-05-1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7次 大小:379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单元,纲要,国家,答案,检测,巩固
  • cover
纲要上第一单元单元检测1 姓名:_____班级:_____学号: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一、单选题(共20个,每个4分,共80分) 1、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大致同一时期长江下游有(  ) A.河姆渡文化 B.龙山文化 C.良渚文化 D.二里头文化 2、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这说明(  ) A.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 B.国家观念已经形成 C.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 D.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3、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  ) A.西厢房 B.东厢房 C.南向北房 D.北向南房 4、《尚书》记载牧野之战动员时,武王并不忌讳与”西戎”的民族渊源,多次自称“西王人”,而且从动员誓词产生的效果看,伐纣得到了“庙、蜀、戎"等少数民族的有力支持。这一事件(  ) A.表明西周与西戎同宗同源 B.展示了西周政治文明强大辐射力 C.显示了牧野之战的正义性 D.蕴含了民族文化认同的积极元素 5、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礼记章句》中如此阐述:“宗子之法,殷唯有小宗,而周立大宗。盖周先王以‘亲亲’为政教之本,仁至义尽,其道尚矣。”这反映了西周(  ) A.彻底否定了商代宗法制度 B.宗法与政治联系更密切 C.王位继承法比商代合理 D.政权机构相比商代完备 6、20世纪80年代以来,辽河流域有一批重大考古发现。其中在辽西山区牛河梁遗址中,发现有“坛、庙、冢”三位一体的大规模宗教礼仪性建筑群,以及女神像、彩陶和“龙、凤、人”为主要题材的玉器群。这些考古发现(  ) A.表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B.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C.说明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D.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 7、东汉时期,谶纬之学盛行,其以诡语托为天命预言,并附加图形解经述史,宣扬鬼神。刘秀曾经“宣布图谶于天下”,确定了谶纬作为法定经典的地位,于是学者争学谶纬,往往又加以荒诞之词。这种现象反应了(  ) A.汉代新儒学的神秘主义 B.新儒家学者的人文精神 C.动荡社会下的宗教发展 D.玄学影响下的哲学变化 8、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后来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政策。这种政策变化反映了(  ) A.思想意识领域竞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变化与需要 C.道家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9、“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最有可能出自先秦(  ) A.法家 B.墨家 C.兵家 D.儒家 10、关于《史记》的史料来源,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曾说:“余尝西至崆峒,北至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在《儒林列传》中曾说:“余读功令(国家对学者考核和录用的法规)”;在《项羽本纪》中又说:“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 A.司马迁主要通过文献查阅史料 B.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获取史料 C.《史记》选择史料有多种来源 D.《史记》的史料记述来自见闻 11、“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料中“争”的目的是(  ) A.争夺统治权力 B.实现社会稳定与发展 C.争夺学术霸主 D.寻求国家实现大一统 12、秦统一后颁布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