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80327

纲要上第一、二单元检测1(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4-05-1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1次 大小:337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纲要,历史,必修,统编,高中,答案
  • cover
纲要上第一、二单元检测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一、单选题(共20个,每个4分,共80分) 1、在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中,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其他文化因子:如折腹鼎、背壶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陶器组合中出现的大量双腹器属于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等。这体现了(  ) A.最早的国家正式形成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 D.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2、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考古学看,我国史前玉器分布广泛,各地区的玉器业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既有交流,又有各自特点。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显著特征是(  ) A.国家起源的单一性 B.国家起源的多源性 C.国家起源的复杂性 D.国家起源的神秘性 3、某考古文化遗址发掘的重要的物品很多,其中有精美的玉器,并且挖掘出土了当时祭祀的神庙遗址,此文化可能是(  )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良渚文化 D.龙山文化 4、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黄河下游一带,距今约6500-4500年)在制度和器物层面已能见到礼制因素,史前的红山文化(东北地区西南部,距今五六千年)、良渚文化(长江下游地区,距今约5300-4300年)也发现有与礼制相关的遗存。这说明(  ) A.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B.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C.礼乐制度日趋成熟 D.早期社会初具规范性 5、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6、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7、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费老刑名百家之官"。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交锋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存在明显缺陷而新偽学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8、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9、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最全面的是(  ) 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 C.政治制度 D.统治阶级的提倡 10、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儒、法部分思想家对“天道”与“人道”的相关认识。由此可见(  ) 派别 认识 道家 《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儒家 《孟子·离娄》“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仁心)者,人之道也” 法家 《韩非子·心度》“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家思想家们还提出“循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量可能、务明易”等立法原则 A.天道更侧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人道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 C.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 D.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互对立 11、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