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81312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2张PPT)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日期:2024-05-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6次 大小:2539713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PPT,纲要,历史,中外,必修,2019
  • cover
(课件网)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登科后》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选官制度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存在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 2、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 3、选官标准:初创时期看重道德、才能、家世。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4、弊端: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凌弱党强,以植后利。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 ———刘毅《请罢中正除九品疏》节选 ①随着士族的没落,魏晋以来依据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实力壮大,他们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希望能够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 ③中央政府为打击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加强中央集权。 ④统治者重视选拔人才,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1、产生原因 隋唐:科举制 ““隋唐以后”科举的前身,便是两汉时的郡国选举。原来郡国选举的制度,到两晋以后,也弊坏得不堪了。……九品中正的制度既不可行。于是不得不加之以考试。既然凭考试为去取,就索性“无庸郡国选举,而令他怀牒自列于州县,州县加以考试,合格的再把他送进京去应考”。就变成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了。” ———《白话本国史》吕思勉 2、发展演变 3、评价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须检核乡里名籍,“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无权应举。至于一般农民,由于生活贫困,无法接受教育,绝大多数也无力应举。因此,科举制度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但是,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毕竟使封建社会的官吏选拔有了一个较为公平的尺度。通过这个尺度,统治者得以在更广 的范围内搜罗人才。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进一步理顺,封建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同时也促使封建官僚体制走向成熟,促使封建皇权通过控制士大夫阶层而走向强化。 ———《中国古代史 》詹子庆 考试命题一律出自《四书》、 《五经》,答卷的解释限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据,不得随意发挥。甚至对文章格式、用语也都规定一体程式,即所谓的“八股文”。……可见,在专制制度支配下,无论是教育,还是选官,他所培养和选拔的不是人才,而是毫无创见,匍匐在专制皇权脚下的奴才。在文化上,朱元璋还煞费苦心地罗织罪名、借题发挥、大兴文字狱,在知识界推行文化专制的思想禁锢。 ———《中国古代史》詹子庆 3、评价 积极影响: ①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④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 ⑤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消极影响: ①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②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 ③后期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 状元公的科举之路 1531年,林大钦参加府试,一出手便崭露头角,(巡按)相与叹曰:“是必大魁天下者。” 同年秋,林大钦抵省城参加乡试,获举人第六名。 1532年,林大钦赴京会试,在礼部会试上获第十二名贡士,取得殿试资格。 1532年4月24日参加由明世宗亲自主持的殿试,被明世宗钦点“御擢第一”,即状元。 官员选拔变得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体现: ①选官标准:品行家世→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地方举荐→中央考试选拔 ③选官原则:渐趋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选官制度的创新 中央官制的演变 隋唐:三省六部制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