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81556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4-05-2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427508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纲要,历史,中外,必修,2019,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七课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赋税制度 中央官制 选官制度 目 录 壹 贰 贰 唐 “洊安”庸调银饼 选官制度 一、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先秦时期 战国至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清 选 官 方 式 依 据 标 准 血缘 军功 品德才能 一、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时期 人物 主要制度 方式 标准 先秦时期 战国至秦 两汉时期 魏晋时期 隋唐至清 世袭 血缘 世官制 中央任免 军功 军功爵制 自下而上举荐 品德才能 察举制 评定授官 家世、道德、才能 → 家世 九品中正制 分科考试 才学 科举制 甲:孝顺正直 乙:贵族子弟 丙:孔武有力 丁:学富五车 戊:士族子弟 乙 丙 甲 戊 丁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材料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 材料二: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外历史纲要(上)》 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 背景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概况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拥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西晋)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部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品。 ———《通典·选举典》 标 准 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评价 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人弃德而忽道业,争多少于锥刀之末,伤损风俗,其弊不细。 ———《晋书·卫瓘传》 高门(上品) 寒门(下品)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积极: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逐渐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不利于人才选拔和中央集权。 一、选官制度 2.科举制 概况 隋文帝 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一、选官制度 2.科举制 意义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衣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散序进士》 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