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81775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日期:2024-05-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208471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纲要,历史,中外,必修,2019,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的演变等重要史实,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时间:曹魏创立。 (2)方式:中央委派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以相应的官职。 (3)选官标准的演变: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中家世。 (4)影响: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1)形成、完善 思考:回顾从周至汉选官制度的变迁,归纳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 时间 周 战国(秦国) 汉 制度 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 察举制 选拔标准 血缘 军功 德才 制度特点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 提升军队战斗力 符合兼并战争需要 孝廉、贤良文学成为选拔官员的标准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时间:曹魏创立。 (2)方式:中央委派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以相应的官职。 (3)选官标准的演变: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中家世。 (4)影响: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拓展】九品中正制出现的背景: ①东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②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举。③曹丕以魏代汉后,为了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接受了颍川士族陈群的建议,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 【拓展】九品中正制办法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本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作出“品”、“状”,供吏部选官时参考。所谓“品”是综合德才、门第评定的等级,共分九品。“状”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如“天才英博”等。九品中正制度在最初既包括了“唯才是举”的精神,也有照顾世家大族利益的意思,因此还能做到品、状并重。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由于中正官全有士族控制,则形成了定品全凭门第,状可有可无的情况。九品中正制成了士族地主垄断选举的工具,为门阀制度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时间:曹魏创立。 (2)方式:中央委派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以相应的官职。 (3)选官标准的演变: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中家世。 (4)影响: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 时间 表现 产生 隋朝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发展 唐朝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科举制背景:①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经济实力日渐强大,要求掌握政治权利的愿望日益强烈;②隋唐大一统王朝建立,世家大族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③士族的腐朽没落,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拓展】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明经考试有一种题型叫“帖经”,它是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故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拓展】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