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83590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四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4-05-1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7次 大小:1761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年高,三下,学期
    参考答案 1-15 CDDCC BCBAB BCDDC 16.(1)不同:材料一是欧洲殖民者的视角,倾向于殖民活动的积极影向,认为殖民者与印第安人成了朋友;材料三则是印第安人视角:则重殖民者对印第安文明的破坏,认为殖民者就是侵略者。原因:阶级立场不同。 (2)三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欧洲人到达美洲的情况,能够证明新航路开辟的基本过程;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一方面给美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技术与理念有利于美洲的近代化进程。 (3)不同的时代思潮对作者的陈述会产生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应该尽量占有各类史料,并且辨析史料作者的主观意图、价值取向和时代背景等,比如当各种史料对同一史实的记载不一致或出现矛盾的时候,应当对史料进行综合辨析,才能得出更加接近史实的结论。如果仅依据单方面材料进行该主题的研究,就会得出偏颇的结论。 17.(1)不同态度: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亚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不准确。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 (4)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 18.论题:气候变化影响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进程。 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偏冷,自然环境不利于农业生产,粮食产量下降,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如五胡乱华,民族矛盾尖锐;清朝前期,气候偏暖,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矛盾相对缓和,战争较少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康乾盛世局面,由此可知,气候的冷暖波动对农耕文明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天津 一 中20 23 - 2024 - 2 高三年级四月考历史试卷 2024.4 本试卷分为第 I 卷(选择题)、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I卷1-4 页,第II 卷5-8页。 第 I 卷 ( 选择题) 一、单选题(1-14 题,每题3分,共42 分,第15 题3分,1分,分级给分, 共45 分) 张家口尚义四台遗址文化遗存分为五组。第一组出土了打制、磨制石器,第三组发现了炭化的粟与黍,第一至四组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址,五个组都出土了陶器。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 A. 山顶洞人遗址 B. 河姆渡遗址 C. 二里头遗址 D. 兴隆洼遗址 汉朝推行郡国并行制,结果后来爆发“七国之乱”;曹魏实施九品中正制,结果出现门阀专权局面;唐朝在边境重地设军镇,结果藩镇势大引发“安史之乱”。对以上历史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历史评判不能单纯以成败为基本依据 B. 制度设立之初就存在明显弊端 C. 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联复杂 D. 中央与地方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旨在( ) 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B. 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 促进北方民族交融 D. 减少制度革新阻力 有历史学家认为,宋代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一处摩崖石刻显示,连山区牧羊人都能读会写;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 这 一 现象表明当时() 第 1 页 共 8 页 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 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C. 活字印刷相当普及 D. 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 “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