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89985

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29张PPT)

日期:2024-05-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9次 大小:234725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纲要,8课,三国,隋唐,文化,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目录 壹 思想宗教 贰 文学艺术 叁 科学技术 肆 中外交流 一、思想宗教 (一)儒学浮沉 春秋: 1.发展过程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 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成为蔚然大宗 秦朝: 焚书坑儒,儒学遭受重创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 魏晋南北朝: 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唐朝: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唐代帝王姓李,为抬高自身的身价,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因此唐朝时期道教最受尊崇,同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因此吴道子在画《送子天王图/释迦降生图》时将所有人物通通进行本土化、道教化 三教交融 三教合一并未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特别提示 《三教图》 思考 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为什么儒学独尊的地位会受到挑战?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材料: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 ———据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 一、思想宗教 (二)道教流行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1.概念 东汉末,祖天师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 东汉末:兴起 魏晋南北朝: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2.发展 唐朝: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太上老君 (1)两汉之际传入,东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在洛阳建白马寺 (2)魏晋南北朝: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3)隋唐: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洛阳建白马寺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 《江南春》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思想宗教 (三)佛教大显 1.概念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外来宗教,创自古代印度。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主张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 2.发展 “菩萨皇帝”梁武帝 一、思想宗教 (三)佛教大显 3.反佛斗争 (1)原因: 耗费大量钱财 破坏家庭秩序 影响社会运作 (2)过程: ①民间:南朝范缜抨击佛教(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②三武一宗灭佛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 (3)结果: 佛教文化遭到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现藏于青州博物馆的北魏“龙兴寺佛造像(残件)”,是当时灭佛运动的实证。 【拓展:魏晋玄学】 (1)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2)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