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95789

北京市通州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0次 大小:13502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北京市,通州区,2024届,高三下,三下,学期
  • cover
( 2024年4月 )通州区2024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 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合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 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传统音乐、 传统手工艺等类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传承价值。 目前,我国有43个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成为世界上拥有非遗数量最 多的国家,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历代非遗传承人的付出与努力。让非遗“活下来”“火起来”,关键 要在培养传承人上下功夫。我国的非遗项目令世人惊叹,而老祖宗的技艺一旦出现年龄、技术 断层,就有失传风险。目前,很多珍责的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寥寥无几且年事已高,如维吾尔族的 传统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长歌,就因为传承人吐尔迪阿洪去世而面临失传的危险,幸运的是文 化部用老式录音机录下了长歌。传承人的培养也面临看诸多困雕,比如传承人不被认同.学历 低、收入少等等。 过去,非遗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录像、录音等传统技术进行记录保存,如果温到天灾人祸 很多资料会损毁甚至遗失。当前、数字技术为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得6非遗数字化 是采用数字化的采集、储存、处理、展示、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 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不仅仅是要对其进行抢救性记录,更重要的是为其 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有效传播打下坚实基础。只有在数字化后,非遗相关内容才有可能打破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实现网络传播。比如,传统工艺传承人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现技艺过程、宣传 技艺品牌、接受产品订单等。 (取材于孙发成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近年来,融合多种技术,利用教字化手段,助力非遗的存储、传播,使之呈现出了全新面貌。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新媒体,包括各类短视频软仟、自媒体平台、社交网站、有声平台等 使非遗传承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非遗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数字智能技术的出现 催生出自媒体新行业,不仅为更多普通民众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而且显著降低了文化传播成 本。普通人借助一部智能手机便能完成对非遗的分享与传播,非遗在网络平台上变得“触手可 及”,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运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的数字动画作品,将非遗元素充分融入大众生活中,促进了非遗与现 代文化的融合.当下流行的 Motion Graphics 动画(简称 MG 动画),将电影语言、动画设计和平 面设计等方面的技术进行整合,成为很多非遗项目传播的新形式。 高三语文试卷 第1页(共8页) 借助大数据技术对非遗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将非遗相关的文本、视频、图像等纳入传承数 据库,对相关资料进行加工存储和转换传播,完善非遗传承数据库,便于专家学者和后续传承丿 进行研究学习。 数字技术还促进了AI(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传承、传播中的应用,AI 以新的技术手段改 变、重构非遗项目的传承形态和传播方式。如传统蜀锦的绣稿必须依赖传承人的智慧和双手, 而现在绣工随手拍摄一张照片,用 AI 制图技术就可以转化为标准的绣稿。这与机械化、自动化 等传统技术不同,传统技术主要替代人的体能,而人工智能则是替换人的部分智能。其人机交 互技术、智能识别技术、3D 成像技术等可以逐步实现人机互动交流、重建非遗虚拟场景等功能, 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体验感。 (取材于赵慧颍、樊传果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既关乎非遗自身的发展,又关系到民族文化的血脉赓续。很多非遗都 与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而随着时代变迁,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