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02385

16.2《六国论》课件(共24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1445720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6.2,2023-2024,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学习目标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1 了解苏洵撰写此文的真正目的,理解其借古讽今、反对求和的思想。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逐层论证的写法 2 3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逐层论证的写法 一.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皆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三人也均位列“唐宋八大家”。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其文见解精辟,观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写作背景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辽、西夏的威胁与侵略,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带来了无穷的祸患。眼见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苏洵为此心忧,忧而思救,写下了《六国论》。 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①政论,发表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 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论 文体 六国论 六国破灭之论 读文正音 二.梳理课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一段 兵:兵器。 非:不是。 弊:弊病。 或曰:有人说。 互丧:相继灭亡。 率:全都;一概。 以:因,由于。 盖:表示原因,因为。 完:保全。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第二段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以攻取:用攻战的(的方法)取得。 其实:这实际上。 亡:丧失,丢失。 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 固:本来。 思:回想。 阙:相当于“其”。 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 尺寸:比喻面积小。 视:看待,对待。 举以予人:拿来送给别人。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第二段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然:代词,这样。 厌:满足。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越厉害。 判:决定,确定。 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