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02989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239556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 cover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单元导学 1.语言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既准确、简明,又生动活泼的特点。 2.思维发展:理清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了解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 3.审美鉴赏:勾画关键词句,梳理并展示推理过程,把握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4.文化传承:感受科学推理的理趣,激发学生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 1.探究课文内容,明确写作思路,进而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探究课文的语言,体会科学小品文独特的表达风格。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美感。 1.自主、合作、探究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等领域。几位作者善于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地阐明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经典文章。物候学本身是一门综合运用气象、地理、生物、农学等方面知识的学科,作者在介绍这门学科时,也特别善于多方联系,运用众多的事例来展现物候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从而将这门学科的特点介绍得清晰、完整。学习这篇文章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关注科学、探索科学,明白科学就在身边的道理。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其中《恐龙无处不有》由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佐证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被压扁的沙子》则由“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证明了“撞击说”。两篇文章不但内容相互关联,推理过程和语言风格也基本一致,同时还贯彻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原则,展现出万物互联的思考方法,富有理趣和思想之美。将两篇文章整合在一起,在充分自学熟悉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科学小品文”、提升互联性思维为目的展开教学活动。 《大雁归来》是一篇生态学观察笔记,看似只是平淡地记录大雁在春天的北归,背后却蕴含着对自然界一切生命形态的温情和尊重,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与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好文章。 《时间的脚印》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就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课时 《大雁归来》1课时 《时间的脚印》1课时 5 大自然的语言 1.语言运用:正确认读“孕育、翩然、销声匿迹”等词语。理解并把握说明对象,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2.思维发展: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审美鉴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4.文化传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1.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能力。 2.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典雅的语言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沟通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吗?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卓越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