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106979

序篇(课件)-中职文化艺术大类《艺术音乐鉴赏与实践》(高教版)

日期:2025-10-05 科目: 类型:课件 查看:68次 大小:4168271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序篇,课件,中职,文化艺术,大类,艺术音乐鉴赏与实践
    (课件网) 序篇 音乐鉴赏基础 高等教育-出卷网-《艺术———音乐鉴赏与实践》 古今中外,每首音乐作品都包含一定的音乐要素,并且有不同的风格,序篇中选用了5首音乐作品,虽然不足以囊括所有的音乐要素和音乐风格,但是窥豹一斑,我们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音乐要素,学会如何去鉴赏音乐,对音乐作品的表现水平和艺术价值能够做出评判,对音乐内涵和意义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养成终身学习音乐、热爱音乐的习惯,从而提升生活学习的质量和品味,达到学科育人的目标。 一、单元导学 教学要求 (一)序篇,作为起始课,旨在引导学生提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 第二,学会鉴赏音乐; 第三,让音乐与人生相伴。 (二)结合序篇的教学目的,在音乐鉴赏教学活动中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1.聆听、演唱或演奏音乐主题,认识了解音乐要素 2.能够结合声势或者身体律动体验音乐的要素及风格 3.发挥想象力,结合音乐进行创作或者即兴表演 4.能够表达对音乐的感受,或者对音乐进行评价 5.结合历史、文化、社会等背景,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 (三)音乐鉴赏应以音乐为出发点,聚焦到对音乐的感受、体验,不能游离于音乐边缘,对非音乐性的内容过多阐述。 (四)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作品鉴赏 一、《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的曲子是秦咏诚根据自己在1962年创作的小提琴曲《海滨音诗》改编的,而歌词则是张藜根据曲子的旋律填写出来的。单二部曲式结构,F大调,6/8、9/8 复拍子。歌曲第一段的四个乐句,从音尾关系上来看,曲式结构基本上属于带有重复性的“起承转合”四乐句乐段。通过对比原作《海滨音诗》后可以发现,两首作品中的这一乐段基本上都是相同的“起承转合”四乐句结构,体现出二者一脉相承的关系。在旋律进行方面,这一段的前两个乐句旋律均采用了前半句下行,后半句上行的“抑扬格”手法,旋律线条呈现出有规律的高低起伏。同时,这两句中的前半句二者之间是严格的上行模进关系。而之后的第三、四句两个短句,则是由前面旋律结构中分裂与发展变化而来,呈现出一定的器乐创作特点。歌曲在旋律上虽然没有采用明显的再现手法,但最后一句在节拍、音区、旋律线等方面都与第一段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体现出了明显的再现因素。 . 实践活动 此处添加视频 活动:尝试与同学合作,用齐唱、对唱、表演唱等不同表现形式,较完整的表现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不忘初心》感受音乐的情绪,理解音乐的社会功能。 知识链接 《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首典型的传统爱国歌曲。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张藜十分喜欢秦咏诚创作的小提琴曲《海滨音诗》的旋律,就根据该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太阳与大海》的歌曲,虽然歌词填写的很精彩,但是由于该曲本是器乐曲,出现了两次转调,演唱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唱功,因此该歌曲无法广泛流传。后来,张藜向秦咏诚提出这个问题,希望他能够在《海滨音诗》曲调的基础之上做出适当调整,创作出一首适合人民群众演唱的曲子,自己再重新填词,同时,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一是三拍子的韵律不变,二是旋律不能有转调,音域要适合声乐演唱,三是将原曲中的第一句旋律由上行改为下行。根据这些要求和建议,秦咏诚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了新的旋律创作。张藜很喜欢新曲子的旋律,为了给它填上满意的歌词,张藜尝试了很多种方案,一直都没能如愿,直到差不多半年以后的中秋节的早晨,偶然间他获得灵感,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就填出了歌词,由此,一首脍炙人口、感情真挚的歌曲就诞生了,后经李谷一的演唱,《我和我的祖国》广为人知。 张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