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设计 课题 燃烧和灭火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课标分析 本课题属于课标的学习主题四———物质的化学变化的内容,其内容要求为: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燃烧的条件,理解燃烧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调控化学反应的重要意义。其学业要求为:能运用变量控制思想设计燃烧条件等实验探究方案。 教材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部分。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本课题内容位于本册教材最后,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知识相联系,突出化学在科技、生活、社会中的作用,体现了化学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本节内容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到了燃烧现象,也听说过火灾的一些报道,在学习氧气时又观察了木炭、红磷、硫、铁丝、蜡烛等物质的燃烧,知道燃烧发生时首先有可燃物、有氧气,所以说学生对燃烧的定义已经有了模糊的印象,很多生活经验也帮助学生了解燃烧是有条件的,只不过还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概念而已,所以通过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会很容易掌握燃烧的定义及燃烧的条件等问题的。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实验探究、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燃烧和爆炸发生的条件和调控方式,学会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小组实验,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思想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发展科学思维,树立自觉的安全意识和观念。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学会调控燃烧的方法。 难点: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 学习 活动 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主问题及辅助问题设计) 学生活动 (学生的表现任务) 设计意图 激活与唤醒 【情境引入】恩格斯曾说过:“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地把人和动物分开。”有了火,人类才进入了文明社会。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火的魅力,了解燃烧的原理。 【化学魔术】演示“掌中火”魔术。 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感受火独特的魅力。 通过情境素材认识燃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独特意义。通过化学魔术的演示,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理解与联结 环节一: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探究1】燃烧的条件都有哪些?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够燃烧? 利用玻璃棒、酒精灯、火柴、大理石、水、酒精、小木条等实验药品及用品,小组设计实验,探究物质的可燃性。 【讨论】观察教室,或回顾你所学的知识,思考你知道的可燃物有哪些? 【实验探究2】点燃两支蜡烛,在其中一支燃着的蜡烛上倒扣一个烧杯,观察现象。能说明燃烧的条件还有什么? 【讨论】是不是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物质就能够燃烧? 【实验探究3】探究火柴梗与火柴头燃烧的先后顺序。能说明燃烧的第三个条件是什么?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否相同? 【归纳梳理】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环节二:认识爆炸 【回归教材】阅读教材第132-133页,了解爆炸的原理。结合生活实例,辩证看待爆炸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利弊。 【演示实验】演示面粉爆炸实验。 思考、讨论、实验、交流,各小组分别进行汇报。 思考、聆听、观察,总结可燃物的状态。 实验、思考,探究燃烧与氧气之间的关系。 结合生活实际、实验现象,总结燃烧的条件之一,即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