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08169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15古诗二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583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
  • cover
一、教材内容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别友人时即景起兴而作。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独特。全诗语言浅近明白,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意境开阔,由衷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诗人从议论入手,开篇即说“到底是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其他时节相同”,这仿佛是诗人的一声喝彩,一声赞叹,情意酣畅,不禁让人心驰神往。接下来两句对仗工整,具体描绘西湖六月“毕竟”不同的风景:满湖的莲叶清新碧绿,一望无垠,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远方,荷花在朝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红艳。“碧”和“红”突出色彩,对比强烈,碧莲红荷,相映成趣。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3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能力,但还不是太强,他们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诗人的情蕴藏于景之后。所以我采用 “自主探究、诵读感悟”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过不少古诗,课文中出现的古诗有些学生早就能背诵了,对描写荷花的这首诗可能比较熟悉了,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通过诵读感悟能够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科学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朗读感悟教学法这几种教学方法。为了能使学生入情入境,将图文结合渲染氛围。我倡导“自主探究、诵读感悟”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情景体验法、讨论法、勾画圈点法,着重采用情景体验的方法让学生绘画意境,欣赏西湖美景,感悟诗人送别好友时的不舍。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为支持教师的教,我将小视频与西沃白板相结合,增强直观性,趣味性;为支持学生的学,则选择了录播室的学习环境,利用ipad网络信息、电子课本和绘画用具资源,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实效性。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1.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你都知道哪些古诗和诗人?2.你们知道杨万里吗?3.今天我们来学习杨万里的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出示诗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从诗题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指导:从诗题中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介绍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杨万里的一个朋友。4.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1.生一一回答2.通过预习查找资料,介绍诗人杨万里。3.齐读课题,理解题目: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朗读诗题4.根据诗题展开想象,回答。 1.调动多种感官;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到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激发学习兴趣。2.利用ipad网络信息查找资料,培养自学能力;上传交流资料通过认识诗人,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要学习诗歌的兴趣。3.西沃电子白板【分别出示:诗题、净慈寺、杨万里送别林子方图。】理解诗题,使得学生对诗的背景有个初步了解,初步感受诗人当时送别的心情,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4.了解送别诗,发散思维,培养想象力。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初读古诗。【出示电子课本: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范读古诗。2.请同学们认真读古诗,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有疑问的记下来,组内交流。(师巡视,了解自学情况)3.检查自学:谁来为大家读一读?4.感知诗意(1)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出示: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2)西湖上四季的风光是怎样的?(3)【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是什么意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