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14235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素材

日期:2024-05-1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58次 大小:1018966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5课,明朝,对外,关系,课件,素材
    (课件网) 请为三幅地图订立一个主题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课 程 标 准 内容要求: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业要求:能够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其意义和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识读地图和研读图片、文字史料,识别西洋的范围,准确说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条件、概况、特点、性质,概述其历史意义,初步具有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的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图片、文字史料,归纳明朝中后期倭(wō)患严重的原因,列举戚继光抗倭的成就,感悟戚继光以民族危机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传承民族气节。 3.通过阅读教材和梳理时间轴,简述葡萄牙攫(jué)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树立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准确理解史事的意识。 4.通过对比明朝不同时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对明朝不同的影响,形成中国和平发展离不开海洋的海洋意识。通过梳理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形成阶段,认识“一带一路”与古丝绸之路是传承与创新关系,以及其蕴含的中国智慧与大国担当,树立民族自豪感,涵养家国情怀素养。 海之和—以德睦邻 海上壮举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西洋之行经历了什么? 西洋在哪? 《天妃灵应之记》碑 俗称“郑和碑”,碑文由郑和亲自撰写,记录了郑和前六次下西洋的经过和结果,以及第七次下西洋的任务等,同时褒扬了天妃(妈祖)的神力。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块详细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纪事碑刻。 西洋: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西洋 文莱 任务1:通过研读文字史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指向目标1) 材料一 皇上嘉其(海外番国)忠诚,命和(郑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jī:赠送)币往赉(lài:赐予)之,所以宣德化(宣扬朝廷恩德教化)而柔远人(安抚远方的人民)也。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 材料二 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金银等国内产品,去换取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因此他们的船只被称为“宝船”。 ———《中国古代史》高等院校文科教材 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史 料 实 证 “示中国富强”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从小就和父亲熟悉海洋,向往航海。12岁成为太监,14岁被送往侍奉燕王朱棣。他知识丰富,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在朱棣争夺帝位中有勇有谋,屡建奇功,被赐“郑”姓,世称“三保(宝)太监”。 人物扫描 明成祖为什么会把远航的任务交给郑和? 合作探究:郑和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具备哪些条件?(指向目标4) 郑和宝船(模型) 先进的造船技术 和航海技术 指南针 合作探究:郑和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具备哪些条件? 丰富的地理知识 材料二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国力的强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丰富的地理知识 合作探究:郑和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具备哪些条件? 任务2:阅读教材71-72页,梳理郑和下西洋的概况,自主完成表格,并在课本标画。(指向目标1) 起止时间 次数 在位皇帝 出发地点 装载物品 物品用途 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 1405—1433年 七次 明成祖 刘家港 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 慷慨送礼、贸易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特点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27800人 1500人 约160人 船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