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16095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第一次质检模拟语文试题(PDF版含解析)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6次 大小:9913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福建省,第一次,解析,版含,PDF,试题
  • cover
宁化一中 2024届高三下期三明市质检模拟考试1 语 文 试 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文明“互鉴”,即在尊重文明多样性、道路多样化和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差异的基础上相 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也就是,在与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各美其美、美美 与共,把异于本民族的文明作为镜鉴和参照,从中察照、见识、领悟、理解、借鉴异族文明可资 借鉴的概念,以派生、补充本民族文明的缺失、缺憾,进而丰富、拓展本民族文明核心概念的内 涵。 文明“互鉴”往往都是积极主动的,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主动接受型。所谓主动接受,是基于自身的困惑而又从所接受的事物概念蕴涵中获得了 启示。譬如法国哲学家、戏剧家萨特在《一种情境剧》一书中,探讨了 1955年 6月他在巴黎莎 拉·伯恩哈特剧院观看中国艺术代表团首演的《三岔口》《雁荡山》等京剧剧目时所受到的启示, 发现了西方写实主义话剧艺术所缺乏的“暗示”美学原则。萨特对中国戏曲艺术“暗示”美学特 征的阐释,又反过来给予中国戏曲艺术家和研究者重要的互鉴启迪意义。 二是主动输出型。所谓主动输出,是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而积极地对外推介核心价值概 念。譬如张彭春曾主动向苏联艺术家推介“中国戏剧之完全姿势化”的审美特性,就是中西跨文 化戏曲研究中文明“互鉴”的重要范例。当年苏联有关梅兰芳和中国戏曲艺术的评论,主要观点 都受到张彭春《中国舞台艺术纵横谈》这篇文章及相关报告的影响。其中,“姿势”这一概念就 出自这篇文章。如维·伊文说:“中国戏剧里动作的艺术———姿势、舞蹈、杂技、杂耍———起着 重要作用。”又说:“双手在动作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每个姿势都有具体的、永远确切的含义。 手指动作的一整套变化可供艺术家描述任何客体或心理状态。这些手势已远非最初的造型姿势, 它们一系列的组合呈现出的是优美的表演。这是汉字的姿势。” 很显然,苏联学者在异域视野评价中国戏曲表演时积极回应与阐发了“姿势”这个概念,这 使张彭春意识到可以更加主动地向苏联及欧洲戏剧界推介它。 三是主动呼应型。所谓主动呼应,是基于超时空的知音共鸣,以所呼应的异国概念拓展丰富 本民族文化概念的内涵。譬如阿甲继 20世纪 60年代初黄佐临关注布莱希特之后,深入回应布莱 希特“间离效果”理论并阐释创建了中国戏曲“间离”理论。1935 年,布莱希特仅在莫斯科看 了一次梅兰芳的表演后,就极其敏锐地写了一系列评述中国戏曲艺术美学特征的文章,其中,1936 年发表的《中国表演中的间离效果》一文最为重要。布莱希特观察发现,“中国演员在表演时绝 不是迷失于幻觉中。他在任何时刻都可以被中断……在中断之后,他会从被中断的地方继续他的 表演”。阿甲 1980年 8月在仔细阅读研究了布莱希特的《中国表演中的间离效果》一文后,极 具创见地说:“布氏的戏剧观,在‘间离效果’这一点,和中国戏曲的表现方法原则上一致。” 高三下期三明市质检模拟考试1 语文试卷 第 1页(共 8页) 阿甲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美学理论的回应和阐发无疑也印证了这一点。毫无疑问,这是中外 戏剧史上又一个在文明互鉴中,深化对中国戏曲表演美学的思考、并构想出中国戏曲“间离”美 学理论框架的成功范例。 (节选自邹元江《文明“互鉴”与概念“置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