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能力单元四 4-1猪丹毒 概 述 猪丹毒又称为“钻石皮肤病” 或”红热病“ ,是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心内膜炎型 1882 年Loeffler 首先从患猪丹毒病猪体内分离到猪丹毒杆菌。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包括我国许多地区,曾对养猪生产造成很大危害。 我国通过疫苗普遍免疫接种,本病得以全面控制。但近年来,本病又在多地重现。 人主要通过创伤感染,称为类丹毒,以与链球菌感染人所致的丹毒相区别。 猪丹毒杆菌又称红斑丹毒丝菌,是一种纤细的小杆菌,形直或略弯。从慢性病灶分离出的菌株呈不分枝长丝或中等长度的链状。 菌落可分为光滑型(S型),粗糙型(R型)和中间型(I型)三个型,三者可以发生互变。 从急性病猪分离的菌落为S型,呈α溶血,为强毒(微蓝色)。从慢性病猪或带菌猪分离的为粗糙型,低毒(土黄色),中间型毒力菌落性状介于两者之间(金黄色)。 目前认为该菌有25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菌株致病力不同。无荚膜、芽胞和鞭毛。革兰氏染色阳性。 病 原 本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猪肉内经盐淹或熏制后,能存活3~4个月,暴露于日光下存活10d。 本菌可以抵抗胃酸的作用,但对热的抵抗力较差(55℃经15min、70℃经5~10min能将其杀死)。 对消毒药敏感,一般消毒药如1%漂白粉、3%来苏尔、10%~20%的石灰乳都可很快将其杀死。 本菌对青霉素最敏感,对链霉素中度敏感,四环素次之。 对磺胺类、卡那霉素、新霉素有抵抗力。 抵抗力 易感动物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不同年龄的猪均易感,特别是架子猪(3~6月龄)多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易感性降低,但1岁以上的猪甚至老龄种猪和吮乳仔猪也有发病死亡的报道。 由于猪群健康带菌现象比较普遍,当其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致抵抗力降低或细菌的毒力突然增强时,可引起内源性感染发病,导致本病暴发流行。 母猪在妊娠期间感染极易造成流产。 其他家畜如牛、羊、犬、马和禽类包括鸡、鸭、鹅、火鸡、鸽、麻雀、孔雀等也有病例报道。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 35%~50%健康猪的皮肤、皮下脂肪、扁桃体和其他淋巴组织中存在此菌。 已从50多种哺乳动物、几乎半数的啮齿动物和30种野鸟中分离到本菌,鱼类(鳞、鳃)也带菌。 富含腐殖质、沙质和石灰质的土壤适宜于本菌的生存,其在弱碱性土壤中可生存90d,最长可达14个月。因此,土壤污染在本病的流行病学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也可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宿主(如人的职业感染),此外还可借助吸血昆虫、鼠类和鸟类传播。 猪丹毒常呈地方流行性。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气候炎热、多雨的季节(5~9月)多发,近年来也见于冬春季暴发流行。 临床症状 急性败血型 表现为不食,偶见呕吐,体温高达 42℃以上。精神沉郁,喜卧。强迫 驱赶,则发出尖叫,步态僵硬或跛 行。病初粪干,有的后期腹泻。发 病1~2d后,皮肤上出现形状和大 小不一的红斑,以耳、腹、腿内侧 皮肤多见,指压褪色。 病猪死前皮肤发红,指压红色消失,停止按压则又恢复,俗称“大红袍” 亚急性疹块型 特征是皮肤表面出现疹块,俗称“打火印”。常在发病后2~3d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位的皮肤出现方形、菱形或不规则的疹块。初期充血,指压褪色;后期淤血,呈紫黑色。 疹块发生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数日后,病猪多自行康复。 慢性型 关节炎型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多见于腕、跗关节)肿痛,跛行或卧地不起,食欲正常,但消瘦、衰弱,病程数周至数月。 心内膜炎型主要表现为消瘦、贫血,全身衰弱,不愿走动,听诊心脏有杂音,心跳加快,心律不齐,呼吸急促,有时由于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 皮肤坏死型常发生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