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 牛顿第一定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3.4 牛顿第一定律(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确认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了解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方法和结论; 科学思维: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了解如何建立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探究实践:通过小实验,获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的感性认识;提高实验设计、现象描述和总结归纳、推理的能力; 态度责任:初步认识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又促进科学发展的相互关系;树立勇于质疑、大胆推理的科学精神;提升合作、交流的能力,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共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 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学情 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七下第三章第4节,本节主要内容:通过实验活动获得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进一步形成运动和力的关系,此前学习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本课再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同时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惯性及利用惯性知识解释相关的现象,这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及力和运动关系基础上的深化和延伸。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动手和探究能力但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性的思维过程,所以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这一抽象的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故应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 本节内容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力和运动的关系,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惯性。 教学 准备 课件、课本、活动器材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 课 导 入 我们已经知道,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否一定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力又是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我们先思考一个更基本的问题: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将做什么运动? 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思考物体不受力时,将做什么运动? 新 知 讲 授 一、牛顿第一定律 事实上,我们无法用实验显示物体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因为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完全不受力作用的环境。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先用实验探究不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然后再推测出物体不受力作用时将做什么运动。 1.活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实验步骤】 (1)在水平木板上分别铺上毛巾和棉布,如图甲和乙,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并将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2)水平木板上不铺任何材料,如图丙,重复上述实验。 水平面的材料小车受到的阻力(大、较大、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大、较大、小)棉布大小丝绸较大较大木板小大 【实验现象】 小车在不同平面上的运动距离不同,随着水平面越来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实验分析】 小车在不同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大小不同。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其速度减小得越慢,运动距离越远。 (把无法直接测量的阻力对运动的影响转化为可直接比较的小车的运动距离,运用了转换法。) 【实验结论】 阻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状态改变越慢,运动的距离越大。阻力越大,小车运动状态改变得越快,运动的距离越小。 【实验推理及猜想】 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不受阻力的作用,那么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注意事项及问题】 (1)为什么每次实验时小车都要从斜面同一位置开始滑下? 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