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3.4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惯性,知道惯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能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的现象;知道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实例。 科学思维:理解影响惯性的因素不是速度而是质量;理解惯性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作用; 探究实践:通过小实验等活动体验惯性现象的存在,学习用惯性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实验设计、现象描述和总结归纳、推理的能力; 态度责任:初步认识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又促进科学发展的相互关系;树立勇于质疑、大胆推理的科学精神;提升合作、交流的能力,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共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 重难点 重点:了解惯性,能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的现象; 难点:惯性只与质量有关;惯性是一种现象不是作用;利用惯性知识解释相关的一些现象。 学情 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七下第三章第4节,本节主要内容:通过实验活动获得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进一步形成运动和力的关系,此前学习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本课再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同时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惯性及利用惯性知识解释相关的现象,这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及力和运动关系基础上的深化和延伸。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动手和探究能力但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性的思维过程,所以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这一抽象的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故应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 本节内容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惯性。 教学 准备 课件、课本、活动器材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 课 导 入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得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思考:为什么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呢? 回忆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思考问题? 新 知 讲 授 一、惯性 原来,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1.惯性定义 我们把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inertia)。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活动1:如图所示,向右拉动木块,当木块受阻碍而停止运动时,上面的木块将会 向右倾倒 。为什么? 两木块原来一起向右运动,下面的木块受力由运动变为静止,上面的木块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所以向右倾倒。 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活动2:如图所示,用手指弹击卡片,卡片上的硬币会跟着飞出吗不会?为什么? 卡片和硬币原来是静止的,下面的卡片受力由静止变为运动飞出去,上面的硬币由于具有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又因为受到重力作用,所以掉入杯中。 说明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活动3:如图所示,取一只开有一个洞的纸板箱(纸板的其他接缝均用胶带纸封住),用两肘抱住纸箱,让洞口对着点燃的蜡烛,用两手同时拍击箱的两个侧壁,将会看到 蜡烛熄灭了 。你能用惯性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气体从纸箱中喷出后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运动,形成风吹灭蜡烛。 说明气体具有惯性 2.惯性的理解 深刻理解惯性1 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属性,无论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深刻理解惯性2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是力,我们可以说“物体具有惯性”,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的作用”,任何物体在任何时间都有惯性。 深刻理解惯性3 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