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124025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2.4光和颜色(第2课时)(教学设计 表格式)

日期:2025-05-14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63178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七年级,科学,下册,教版,颜色,2课时
  • cover
2.4 光和颜色(第2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2.4 光和颜色(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了解两种看不见的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知道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科学思维:构建色散的概念,理解色光在不同物体上发生的反射和透射后的物体颜色的成因;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光的色散及色光透明与不透明物体表面的实验,分析色散规律及物体颜色的成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复色光、三棱镜对白光的折射作用、物体颜色的成因 难点: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及规律、物体颜色的成因 学情 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第4节,教材介绍光源、光的传播及传播速度、光的色散现象、物体的颜色及看不见的光等知识。其中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研究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的必备知识,教材利用大量图片、小实验等引导学生探究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同时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影子、日食、月食和小孔成像等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光的色散和物体的颜色等内容,则以理论探讨为主,结合实例,分析总结基础上得出结论,交用大量的实例来进行巩固。 本节内容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第1课时主要介绍光源、光的传播、光的传播速度;第2课时主要内容为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和看不见的光。 教学 准备 课件、课本、实验活动器材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 课 导 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光源、光的传播以及光速的相关知识,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界有很多光的现象,如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瑰丽而梦幻,关于它的传说有很多,在女娲补天的神话中,彩虹是女娲补天时使用的五色石发出的彩光,那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 观看图片,思考彩虹的形成原因? 新 知 讲 授 一、光的色散 活动: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这束光通过三棱镜后会产生什么现象? 我们可以看到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出现一道彩色的光带,像彩虹一样,如图所示,红色的光在最上边,紫色的光在最下边,彩色光带中的颜色是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 上述实验表明: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注意:不同的色光通过三棱镜的偏折程度不同,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早在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就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太阳光穿过一条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中的颜色是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从而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 活动:在盛有水的脸盆里斜着放一面镜子,然后,试着把太阳光反射到纸上。不断地调整镜子的角度,在某一个角度上你可以观察到七色的光。这是因为水和镜子能把光分解成七种颜色,再通过镜子反射出去的缘故。 二、物体的颜色 我们知道了耳的结构,那么这些结构都有哪些功能呢? 我们周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你也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物体为什么会五颜六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 活动:让太阳光透过纸板的圆孔,照到白纸上,先后将红、蓝、绿三种透明的塑料薄膜蒙在纸板的圆孔上,你在白纸上会看到: 红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红 色(说明只通过了 红 光); 蓝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蓝 色(说明只通过了 蓝 光); 绿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绿 色(说明只通过了 绿 光)。 实验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同时吸收了其他颜色的光。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活动: 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红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