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24041

八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3.1空气与氧气(第1课时)(教学设计 表格式)

日期:2024-06-11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7次 大小:59425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八年级,科学,下册,教版,空气,氧气
  • cover
3.1 空气与氧气 第1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3.1 空气与氧气 教学 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组成空气的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了解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 科学思维:了解空气(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利用,认识空气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探究实践: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过氧化氢分解和加热分解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仪器名称、装置的连接、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收集氧气的方法和检验氧气性质的方法。 态度责任:提升探究意识,树立空气与生命相适应的理念。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认识氧气的主要性质及用途,能通过氧气的性质理解氧气的广泛用途;能用模型解释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 难点: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以及这两类反应间的区别。 学情 分析 本节内容深入探究空气奥秘,揭示其成分及体积分数,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学生将了解氧气、氮气等关键成分的作用,并认识其影响日常生活的方式。同时,掌握氧气性质与用途,通过模型解释其反应过程。在实验室中,学习制备氧气的方法,包括分解过氧化氢和加热高锰酸钾等,掌握装置连接、气密性检查和收集检验技巧。此外,了解工业制氧流程和化合、分解反应的基本概念。本节内容不仅深化对空气的认识,还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 准备 课件、课本、多媒体、活动器材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周围,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东西,它包围着我们,支撑着我们的生命活动,它就是———空气。 那么,你能想象一个实验或举出一个实例,来证明我们身边确实有空气存在吗?想象一下,当你吹起一个气球,气球逐渐鼓胀起来,这其中的“动力”正是来源于空气。或者,你可以尝试将一个玻璃杯倒扣在水槽中,然后慢慢提起,你会发现杯内留存了一部分空气,水并没有完全填满整个杯子。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能够直观感受到空气存在的简单实例。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空气中到底有哪些物质呢?通过科学家们的研究,我们得知空气并非单一成分的气体,而是一个复杂的混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氮气,大约占据了空气体积的78%;而氧气,则是我们呼吸所必需的气体,占据了空气体积的约21%;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以及微量的水汽和尘埃等。 那么,这些物质在空气中的体积比是多少呢?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氮气大约占据了78%,氧气占据了21%,而其他的成分则只占据了剩下的1%。这个比例在地球的大气层中相对稳定,为生命体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今天,我们就将一起探索这个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忽视的重要物质———空气,特别是其中的氧气,看看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让我们开始这段奇妙的科学之旅吧! 学生思考 新 知 讲 授 一、空气的成分 思考与讨论:空气是无色无味的,如何证明空气存在? 学生思考后回答: (1)风———空气的流动 (2)一塑料袋的空气难以压缩———空气有体积 (3)给车胎打气 ,涨起来———空气有体积 (4)羽毛在空中慢慢下落———空气有阻力 科学史介绍:人类对空气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远古时代,人们认为空气是简单物质。 1669年梅猷曾根据蜡烛燃烧的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是复杂的。 1772年,英国人卢瑟福发现空气中有种既不能供动物呼吸也不支持燃烧的氮气。 1773年前后,瑞典化学家舍勒用实验证明,空气中还含有另外一种能够供动物呼吸而且支持燃烧的氧气。 1774年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确定空气的组成为氮气和氧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1/5。 思考与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检验空气的这些成分? 1. 二氧化碳(CO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