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24167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日期:2024-05-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2181655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3-2024,纲要,历史,中外,必修,2019
  • cover
(课件网) 关键问题: 1.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有何意义? 2.秦朝为什么短命而亡? 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 ———黄仁宇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一)教师讲述: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前后达550余年。群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兼并其他诸侯,统一天下。让人奇怪的是,为什么群雄不是越打越远,而是越打越拢,最终统一? 当时,居然没有一个诸侯会这样想:我退出竞争,退出周王朝建立的天下秩序,自成一统,我不与别国争,不吞并别国,别国也不吞并我,大家相安无事,各自为政。而诸侯想的都是如何吞并别国而统一天下。历经时间长久、波及面广而严重的动乱,天下居然没有散,反而形成了更加稳固的秦汉大一统模式。 2。儒家经典中很早就有"大一统"理想的表述。《诗·小雅·北山》中写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以理解为长空之下,四海之内,山野都是"王"的土地,民众都是"王"的臣仆。这一诗句,后来被频繁引用,成为一种政治文化原则。"大一统"一语的明确提出,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大一统"的政治文化形态,是儒家的文化理想, 《墨子·尚同中》也曾经提出过"一同天下"的说法。甚至《庄子》中也有类似涉及"天下"这一政治命题的讨论,如"一心定而王天下"① 是什么原因使诸侯国只思聚而不思散,最终统一为一个国家?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小雅·北山》 材料二: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 材料三: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尚书·虞书·大禹谟》 材料四:天下既已治,以尚同于天。 ———《墨子·尚同》 材料五:一心定而王天下 ———《庄子·天道》 秦国政治建设的指南用书———《韩非子》,可能是先秦诸子中说到"天下"一词频率最高的。其中多见所谓"霸天下""强天下""制天下""有天下""取天下""治天下""王天下""一匡天下""强匡天下""进兼天下""谓天下王""为天下主""令行禁止于天下"等。 可见,"大一统"思想已经成为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共同主张。 教师讲述: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百姓家境相对殷实。据史书记载,当时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40斤左右,秦灭楚的战争打了近两年时间,需要的粮食至少在50万吨以上。要承担如此沉重的军粮供给,没有强大的农业,雄厚的财力和政府组织动员的支撑,根本无法保障这种大规模的战争。 "云梦睡虎地秦墓"木牍 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内同……以衷,母力毋恙也?与从军,与黑夫居,皆毋恙也。……钱衣,愿母幸遣钱五六百,倍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用垣柏钱矣,室弗遗,即死矣。急急急。惊多问新负、妴皆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两老…… 这封木牍是身在前线淮阳(楚国所在地)的黑夫和惊兄弟俩(秦军士兵)写给家乡大哥衷的家书,在秦历二月寄往秦国秦南郡安陆县的大哥家,记载的就是秦楚淮阳之战的场景。 仔细阅读这封家书,从中可以获取哪些有效信息? 秦军士兵在前线打仗,要自备衣服和钱;秦军的通信发达;有些士兵能自己书写文字;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拥有强大的农业,雄厚的财力和政府组织动员能力;(物质基础雄厚) 重点探讨 秦为何能统一? 相关史料 客观条件: 1、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3、地理位置优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