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25319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31张PPT)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81085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31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说明 此单元为演讲单元,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学习了抒情性较强的演讲,对演讲有了一定的认识。除抒情性演讲之外,还有思辨性演讲,此课即是典型的一课。因此,此课的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特点,感受演讲的思辨性。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以及对于中国教育更新理念、顺应国际潮流的期盼。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这几方面获得启示,受到教益。 1.了解作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2.学习课文列举不同事例进行论证的方法。 3.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特点。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理解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2.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难点 丁肇中对于学术权威有着怀疑的态度和探索求真的精神,对于自己的想法能坚持,并通过大量的实验去反复验证自己的想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科学家的精神。 情境导入 从丁肇中的研究经历中,同学们认为他能发现J粒子的原因有哪些? 情境导入 对于学术权威有着怀疑的态度和探索求真的精神,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大量实验反复验证自己的想法。 预习检查 liào 瞭望 缅怀 miǎn mái 埋没 pánɡ huánɡ 彷徨 检讨 jiǎn 遵照 zūn 激变 jī xiù 袖手旁观 cuò 不知所措 预习检查 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物致知】 【彷徨】 【缅怀】 使显不出来;使不发挥作用。 【埋没】 急剧变化。 【激变】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袖手旁观】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不知所措】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起领导AMS(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知识链接———作者介绍 1991年10月,丁肇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演讲,演讲内容包含了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以及对于中国教育更新理念、顺应国际潮流的企盼。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知识链接———资料助读 本文是一篇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知识链接———文体知识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做人、处事、为学、治国均有深刻的启迪性。 知识链接———文学常识 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学习任务一 快速默读 提炼观点 探讨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默读课文,结合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思路。 学习任务一 分组合作 梳理结构 学习任务一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1.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 3.以_____ _和____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