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25581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9张ppt)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3267127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9张,ppt
  • cover
(课件网) 陶行知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当下教育,“高分低能”似乎成了一个教育大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也许,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应有 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zhào)中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板块一 文 学 常 识 何 为 演 讲? 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演讲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它旨在调动起听众情绪,并引起听众的共鸣,从而传达出你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感悟。 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逻辑推理来表明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阐发对某一现象的见解和主张。 议论文基本概念 提出问题:观点或看法是什么 (总) 分析问题:为什么有这个观点或看法(分) 解决问题:联系实际谈怎么办(总)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作者介绍 1991年10月18日,《瞭望》周刊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征文颁奖大会,作为获奖者之一,丁先生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题,向与会的中国青年学生发表了这篇演讲,用自身的治学经验向大家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大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探索去寻求真理,提出了新时代历史条件下的格物致知之道,对于从事现代科学研究的人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节选省略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写作背景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原文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及其出处 板块二 内 容 学 习 瞭望liào 缅怀miǎn 探察chá 激变jī 探讨tǎo 检讨jiǎn tǎo 彷徨páng huáng 格物致zhì知:探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袖xiù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cu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字音字形 学生快速默读原文,圈点批注。要求: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努力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观点,初步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标出论证方法,勾画不懂的地方。 2、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各段的关键句、过渡段、过渡衔接的词语等。 3、不懂的句子勾画出来,质疑交流。? 预习提示 问题解决一: 破题:你是如何理解标题的?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知———知识、认识。 作者谈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问题解决二: 你觉得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我们应有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