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128907

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日期:2024-10-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7次 大小:142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 cover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 文本解读 《植树的牧羊人》是一篇小说,值得挖掘的教学资源包括体现变化的对比手法、颇为形象的比喻运用、极具特色的环境描写、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多解深刻的创作主题、增强真实性的叙述方式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比手法、人物形象和主题内涵的把握。《在沙漠里种爱》以时间为线索将易妈妈多年来的辛勤付出呈现出来,将母子之爱转化为人间大爱。 两篇文章都讲述了人的力量改变自然的故事,通过“变”字,可以自然地将其串联起来,共同构成一节教读引领课,帮助学生完成默读勾画的训练。 设计依据 1.课标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不仅仅是读,更要完成记的任务,所以如何通过这一手段把握文章核心便成为教学设计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2.教材依据 《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从不同方面诠释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着理想的光辉和人格力量。《植树的牧羊人》虽是虚构的小说,但无论是文本自身还是背后反映出的现实意义都具有值得挖掘的教学资源,加上默读勾画是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在教学中通过这种形式完成对文章线索、文章主旨、文中形象的把握便是整体设计的核心思路。 3.学情依据 经过第三单元的训练,七上的学生对于默读的手法已经不再陌生,但是对于勾画的重点还不易把握,因此需要教师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其完成相应任务,并总结勾画时要关注的角度,以便后续持续训练默读方法。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提高默读速度,理清行文思路。 (2)圈点勾画关键语句,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寄托在人物身上的深刻意蕴。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2.教学重点 (1)提高默读速度,着重勾画体现高原变化的语句。 (2)学习人物精神,培养高尚情操。 3.教学难点与突破 体会叙事手法,学习人物精神。 突破:反复默读文章,联系社会现实。 教法与学法 1. 教法:问答法、总结归纳法 2. 学法:默读勾画、小组探究、练笔实践 教学过程 (一)以“变”为引,初步感知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联系现实。 教师活动 播放《塞罕坝的“生态换算式”》视频 设计意图 提起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 课前回顾———基础知识 完成一道选择题的训练,唤醒知识。 教师活动 下面划线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均无误的一项是(B) A.慷慨(kǎi) 帐蓬(peng)【篷】 废墟(xū) 薰衣草(xūn) B.溜达(liū) 呼啸(xiào) 应征(yìng) 白桦树(huà) C.微薄(báo) 【bó】 急燥(zào) 【躁】 戳穿(chuō) 山毛榉(jǔ) D.酬劳(chóu) 坍塌(dān) 【tān】 滚烫(tàng) 光秃秃(tū) 设计意图 巩固基础知识。 学生活动 提前预习课文,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一位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将普罗旺斯地区的荒地变为美丽富饶的田园的故事。 易妈妈带着儿子的遗愿,在内蒙古自治区植树造林,对抗自然的“沙尘暴”,也对抗人生的“沙尘暴”,最后通过努力让沙漠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教师活动 总结: 我们会发现这两篇文章都讲的是一个关于变化的故事。 板书“变” 设计意图 回顾原文,引出共性。 学生活动 思考:《植树的牧羊人》中变化的都有什么?有没有不变的? 变化:高原的环境、人们的生活状态、“我”的个人经历、时间线索。 不变: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地点、人物的坚守。 教师活动 导入: 那么究竟怎么变?为什么变?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感受牧羊人独特的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 初步思考,带着疑问学习。 (二)高原之变,勾画圈点 教师活动 请几位同学回答(课前预习作业,可以较快完成),师适当提示语调、节奏。 设计意图 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