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29089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3次 大小:5515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江西省,模拟,解析,原卷版,试题,语文
    南昌十九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选自习近平《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材料二: 在我看来,要真正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塑造好中国文化的形象。当我们讨论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时,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是指什么?作为中国文化的内核的中国的价值观念又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这显然是很成问题的。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化,形成了一幅众多流别争芳斗艳的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即使是其中最主要的流派即儒释道诸家的价值观念也是各不相同的。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在传统农业社会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其中还杂着许许多多的封建糟粕、甚至奴隶制的思想残余,因而就其整体和现成形式而言是不堪其用的。再次,如果把中国文化走出去理解为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那么,即使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对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表示理解和尊重,也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实现了价值论意义上的“走出去”,因为这种文化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