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30246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8.2.2_《六国论》课件+教案+素材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9次 大小:6942537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统编,语文,必修,8.2.2,六国论,课件
    课题 六国论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六国论》是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文章。本单元的任务是“倾听理性的声音”,旨在引导学生鉴赏说理艺术,领会文中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要求学生在辩证分析和合理推断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本课也是培养学生敢于担当、坚守道义、心忧天下等品质的佳作。 学 情 分 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过议论文,积累了重要的文学词语和句式的常识,但他们读起来还是较为困难,许多词语需要借助工具书或注释才能理解,且由于缺乏对历史事实深层的理解,阅读体会不深刻,加之学生思考的逻辑性不足,多元解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不足,教师需要重点引导。 教 学 目 标 ①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言句式和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并背诵,能借鉴文章写作特色进行创作。 ②思维发展与提升 探究文章思路,能辩证看待苏洵的观点。 ③审美鉴赏与创造 领略议论文的雄辩气势之美。 ④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六国破灭的历史,懂得分辨一时利弊,树立强弱转化的思想。 重点 掌握文言句式和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能借鉴文章写作特色进行创作。 难点 探究文章思路,能辩证看待苏洵的观点。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电脑、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一片土地的历史,就是在她之上的人民的历史”这句话诗意地表达了我们与国家、与家乡的联系。土壤给了我们一种存在感,一种归属感。我们的语言表达中常用诸如“接地气”和“脚踏实地”之类的短语。我们是如此的重视土地,与土地的关系是如此密切,然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土失去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苏洵的《六国论》吧。 名句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勾起共鸣与学习的热情。 知人论世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洵年稍长入学,学习句读、属对、声律,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后开始游历名山大川。27岁又开始读书。故史本传皆言“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但在考取进士和茂才时,都未中。不久,苏洵之父去世,其归家守丧。服除后,仍居住在乡里,闭门读书,文章一新,著有《几策》《权书》《衡论》数十篇,系统提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革新主张。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送其二子入京应试,朝廷诏试策论,辞不赴命。嘉祐五年(1060年),苏洵经韩琦推荐,被任试秘书省校书郎,除霸州文安县主簿,与姚辟同修礼书,完成《太常因革礼》100卷。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卒。 苏洵的文学创作成就主要是散文,文章大部分是议论文,往往直接针对北宋社会的现实而作。其散文以气势胜,具有荀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辩之风,观点明确,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谨严,妙喻连篇,呈现出雄奇高古的风格。苏洵的散文在当时就颇具影响,对改变不良文风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权书》《衡论》诸作,纵谈古今,议论圆转,纵横恣肆,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之说。”这是说精熟三苏的文章,就能登科及第,享有富贵。 二、了解时代背景 教师播放秦王统一六国的视频。 教师解说: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是群雄割据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