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31047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4-05-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4次 大小:4565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社会,制度,国家,必修,选择性,2019
  • cover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秦朝法律严格规定了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对于“善、失”赏罚分明;汉朝对官吏实行“考选合一”,强调孝悌廉公之行。这说明秦汉时期 (  ) A.选官用官制度发展成熟 B.官吏的选任以德为先 C.实行外儒内法治国方式 D.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 2.(2023·广东广州)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 (  ) A.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 B.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 3.南朝梁武帝曾下诏“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并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一做法 (  ) 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4.唐开元三年的一份诏令: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且“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官”。此诏令出台的背景是 (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B.科举日益成为官员的重要来源 C.地方治理的现实困境 D.传统世家大族日益走向没落 5.唐代中后期,御史台的御史在言事监察之前,一定要向御史台的长官汇报将纠弹什么事情。宋代取消了这一规定,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这一变化 (  ) A.使监察官员敢于监察一切事务 B.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 C.使监察机构摆脱了外在的制约 D.有利于扩大御史台的监察范围 6.宋太祖诏曰:“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这一诏令 (  ) A.防止了大官僚操纵科举取士 B.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性 C.阻断了知举官与考生的联系 D.旨在防止结党营私以加强皇权 明朝有都察院和六科两个专门的监察机构,前者负责对全国官吏和一般政府部门进行监察,后者负责对六部进行对口监察。此外,都察院和六科又可互相纠举、互相监察。这反映了明朝的监察制度 (  ) A.机构完备,制度严密 B.监察范围扩大 C.以内制外,以小制大 D.重视法外监视 8.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这有利于 (  ) A.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  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  D.行政与监察分权制衡 9.南北朝时,凡是出任吏部官职者,都必须精通谱学,否则便难以称职。官府编撰《百家谱》多卷,使官员的任命符合社会伦常秩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 B.政府加强对士人人身控制 C.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 D.顺应民族交融现象的出现 10.(2023·广东肇庆)据《唐语林·企羡》记载,当时著名的世族河北范阳的卢氏,从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到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的90年间,竟然有116人登进士第,而唐朝每年取士不过30名。这一现象说明,唐代科举制 (  ) A.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B.促进了古代廉政建设 C.消除了贵族世袭特权 D.受到士族政治的影响 1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文中“唐代的公开竞选”是指 (  )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三省六部制 12.“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者,贫酷不法、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由此可见,清初“都察院”行使 (  ) A.行政权 B.监察权 C.司法权 D.举荐权 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