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33065

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 3.1.2《项脊轩志》课件+教案+素材【课件研究所】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5885701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统编,项脊轩志,研究所,素材,教案
    课题 项脊轩志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项脊轩志》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第三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意在让学生集中阅读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一理念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有以文言诗文为主体的单元所共有,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具体落实。 教 材 分 析 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佳作。运用质朴自然的语言,通过对项脊轩变迁的描写,回顾与自己关系最亲的三位女性既可喜又可悲的往事,表达了物是人非、家族衰落的慨叹,抒发了缅怀母亲、祖母和妻子的真挚感情。与此同时,字里行间又无不渗透着归有光为改变家道中落而闭轩苦读的坚忍,以及将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化为热切的光宗耀祖的自觉使命感。 学 情 分 析 文言文新授课,文字有待疏通,个别字句理解有难度。但高二的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识,也具备了解读简单文言文的能力,合作讨论,理应能够解决理解问题。而且作品中渗透的人间至情朴素动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可以实现较好的共鸣。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 思维发展与品质:梳理文章的文脉,领会古代散文章法之妙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款款深情,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理念,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特有的细节抒发情志产生的独特美感 重点 1.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梳理文章的文脉 2.领会古代散文章法之妙,理解款款深情,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理念, 难点 领会古代散文章法之妙,理解款款深情,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理念,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听歌曲《留光》。认真聆听歌词,感受歌词中的“归有光”。你觉得归有光是一个怎样的人? 补充常识: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后徙居嘉定(今属上海),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散文家。 归有光9岁能属文,后以同邑人魏校为师,诵经史,习古文。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20余年,8次会试不第。嘉靖四十四年(1565)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后官至南京太仆寺丞,留任内阁制敕房,参与撰写《世宗实录》。 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推崇“唐宋八大家”古文的既成传统,自觉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归有光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很受时人推崇。 主要作品:《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有《震川先生集》传世。 [名家评说] 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林则徐 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归有光的母亲二十五岁时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7岁,他通过对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和“志”文体形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