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41179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6次 大小:14225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江西省,期中,解析,原卷版,试题,历史
    丰城九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试卷历史 考试时长为75分钟2024.4.26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M45墓出土的蚌塑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蚌塑龙形,把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推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据此推断,西水坡遗址( ) A. 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存 B. 原始农耕已产生,种植水稻 C. 工具材质以石、木、铜为主 D. 典型代表器物为“蛋壳陶” 2. 虽然察举制要求郡县官吏定期进行人才选拔,但“乡议士断”才是察举制的首要环节,这意味着察举对象必须先得到乡民的举荐。对基层人才而言,只有发自真心地帮助乡邻,才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而走向仕途。这说明察举制的推行( ) A. 利于基层社会和谐 B. 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C. 带有直接民主色彩 D. 打破了“世卿世禄” 3. 东汉时期,诸多地方宗族组织成员通过服膺儒学,与国家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结合,由通经而以察举征辟进入官僚队伍,实现了宗族势力的官僚化、士族化。据此推知,东汉宗族势力的发展( ) A. 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 B. 影响了魏晋时期政治生态 C. 规范了地方基层治理 D. 促进了儒家学说的广泛传播 4. “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该史料述及的这一举措( ) A. 因侨居人口增多而实施 B. 按职业对户口进行分类 C. 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 D.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 北宋政府规定,本路籍贯者不得担任本路一级长官,也不得在家乡州县任地方长官;后来又增加一条:禁止官员在自己产业(田产)所在地任官;北宋晚期,回避法又增加了新内容,即官员必须回避在长期居住州县任职。宋代回避制度旨在(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确保吏治清明 C. 强化地方治理 D. 践行民本思想 6. 北宋张载任官时,以“不刑一人”为理想的治政标准。他常设酒食招待乡里的老人,询问其疾苦,并教导他们训诫子弟的方法;为使县里颁布的文告家喻户晓,他还常把乡长们召集到衙门,“谆谆口谕,使往告其里闾”。这些做法( ) A. 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B. 反映了律令儒家化的趋势 C. 强调了基层教化的作用 D. 利用乡约以净化民风民俗 7. 下图为《金中都皇城示意图》,这一示意图可用于探究金朝( ) A. 民众的生活方式 B. 建筑技术的成熟 C. 行政组织的结构 D. 民族交融的成果 8. 明清时期,乡绅在地方扮演着官民中介角色,一定程度上起着平衡乡村治理结构、促进基层整合的作用。到19世纪中叶,“自寇乱以来,地方公事,官不能离绅士而有为”,以乡绅为中心的团练组织逐渐介入赋役、治安、书院、善堂等地方公共事务。这一时期绅权的扩展( ) A. 推动了基层治理民主化 B. 消除了基层治理的自治性 C. 加深了清朝的统治危机 D. 打破了传统里甲职役体系 9. 清末司法改革之前,不少官员形成了较为明确的“中外通行”修律思想。1902年,清政府启动修订律法程序,明确宣布推行“中外通行”方针,并提出:“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这折射出这一时期( ) A. 清廷彻底沦为了洋人的朝廷 B. 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C. 地方势力威胁清朝中央集权 D. 中枢决策机制体制异化 10. 孙中山强调,“所谓以党治国,……是要本党的主义实行,全国人都遵守本党的主义,中国然后才可以治”。1928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指出:“举凡一切政治上具体之方案与政策,均可由中央政治会议之发动,正式交付与政府。”这一变化表明国民党( ) A. 照搬了西方的议会民主 B. 积极践行建国纲领 C. 加快了训政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