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43899

七上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同步学与练(含答案)

日期:2024-06-0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22次 大小:38400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3课,东汉,兴衰,同步,答案
  • cover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学与练 【基础梳理】 一、光武中兴 1.背景: (1)王莽夺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2.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影响: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图示。 2.影响: (1)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2)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出现的原因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制。 直接原因:皇帝年幼,太后临朝,主少母壮。 三、黄巾起义 1.背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2.爆发:184年爆发,由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 3.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4.特点:有组织、有准备;利用宗教形式。 5.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课堂演练】 1.小明看完某历史书后制作了如下知识线索图。据此判断,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  ) 光武中兴→政治腐朽,社会混乱→黄巾起义 A.秦朝灭亡 B.楚汉之争 C.西汉兴衰 D.东汉兴衰 2.对如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解释准确的是(  ) A.诸侯强大威胁到中央 B.帝后之间的矛盾激化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母后主政皇帝无实权 3.《出师表》:“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处揭示了后汉倾颓的因素是(  ) A.设立三公 B.统一货币 C.独尊儒术 D.宦官专权 4.绘制时空坐标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新朝和东汉综合国力变化示意图》中的①处应为(  ) A.文景之治 B.汉武帝的大一统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三国鼎立 5.理清线索有利于把握历史知识。下面线索的主题是(  ) A.东汉的兴衰 B.东汉的衰亡 C.东汉的政治黑暗 D.东汉的建立和灭亡 6.东汉又叫后汉,东汉王朝定都洛阳,东汉自光武中兴到汉献帝被废,历14帝,凡196年而亡,其中未满16岁即位的皇帝竟多达9人,占总数的四分之三。这种现象与东汉后期_____有关(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人民群众起义不断 C.自然灾害频发严重 D.佛教、道教的宣传 7.建武六年,光武帝诏曰:“没有条件设置长官的县,可以进行合并……逐条上奏要求合并的县有四百多个。”于是“朝廷减少官吏职位,每十个县只设立一个长官”。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合并州县且取得了成效 B.光武帝重视“以德化民” C.光武帝发扬了刺史制度 D.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 8.东汉安帝死后,阎太后及其兄弟立刘懿为帝,阎氏一族把持朝政。几个月后,以孙程为首的宦官发动政变,诛杀阎氏,另立顺帝,宦官势力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  ) A.土地荒芜,灾害频发 B.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C.战国动乱,楚与晋抗衡敌对 D.西周分封,楚成为周的诸侯国 9.人口增长与粮食安全是古代社会稳定的两项重要条件。据统计:“公元25年至公元57年(刘秀去世),中原地区人口增长约1000万,粮食价格常年趋于稳定。”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楚汉之争 B.光武中兴 C.三足鼎立 D.重农抑商 10.下列思维导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历史现象?(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1.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民起义。这两次起义的共同点是(  ) A.都建立了严密的组织 B.都沉重打击了所在王朝的统治者 C.都是因为刑罚的残酷 D.都建立了农民阶级领导的新政权 1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巾起义的这一口号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