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51721

2024届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PDF格式含答案)

日期:2024-05-1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8次 大小:997366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二模,格式,PDF,试题,历史,2024届
    2024届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 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 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区近年出土的铜尊、铜罍、铜瓿等,明显带有商王朝青铜文化特色,青铜治炼涉及 的范铸、焊接等技术与中原地区如出一辙。陕西宝鸡市境内发掘的渔国墓地,出土的陶尖底器、柳叶形 青铜剑等典型蜀文化风格的器物,时代跨周文王、武王至昭王、穆王时期。由此可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A.历史真实都有待考古发现的证实 B.文献记载为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 C,中华文明具有“连绵不断”的特征 D.中国古代区域文明存在交流互动 2.有学者说:“自张赛‘凿空西域'以来,人们历经集市→驿站→都城→国家→区域→丝路地带等,不断拓 展陆上丝绸之路往来空间;郑和“七下西洋’带动人们历经互市→码头→港口→都城→国家→海域→丝 路地带等,不断拓展海上丝绸之路交往空间。最终形成由‘信息、思想、价值、规范、认同等文化资源的 交流与吸收'的‘欲予欲取的文明进程’。”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丝路历史彰显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精神 B.古代中国注重将海禁与朝贡贸易相结合 C.古代中外交往着眼于开阔民众的眼界 D.古代中外贸易旨在迎合国际形势的变化 3.汉至唐,国家祭祀制度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昊天上帝、五方上帝、五人帝、日月星辰、五岳四渎、名山大 川、川林沼泽等纷纷获得了相应地位,从而构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世界。这种等级世界,同现实社会中 的等级制度具有一致性。汉至唐国家祭祀制度的变化 A.表明封建礼制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B.表明传统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被动摇 C,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体现出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 4.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元廷下达了《修三史诏》,指出“三国(辽、金、宋)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 “元以今日接宋统之正者自属也”。并规定汉文史书主要是官修正史,此外各民族都可用本民族的文字 和风格来修本族史。据此可知,元朝 A.践行了“蕃汉分治”的理念 B.蕴含了多元统一的国家治理智慧 C,实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 D.助长了因循保守的传统治学风气 A历史参考答案 1,D考查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材料“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区近年出土的铜尊、铜罍,铜瓿等,明显带有商王朝青铜文化 特色,青铜冶炼涉及的范铸、焊接等技术与中原地区如出一辙”“陕西宝鸡…蜀文化风格的器物”,这反映出古蜀文明 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的图景,故D顶正确。A项中“都有待”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 只涉及先秦时期,无法反映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特征,即“连绵不断”,故排除C项。 2.A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张骞‘凿空西域'以来,人们历经集市→驿站→都 城→国家区域·丝路地带等,不断拓展陆上丝绸之路往来空间:郑和‘七下西洋带动人们历经互市·码头·港口 都城→国家→海域→丝路地带等,不断拓展海上丝绸之路交往空间”,为单一性区域文明衍化为多元性丝路文明提供了 物质保障。尤其是陆海丝路间的互联互通,推进了中外文明交往互鉴与创新发展,形成由“信息、思想、价值、规范、认同 等文化资源的交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