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54176

中西古典绘画对比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 实践活动课(通用版)

日期:2024-05-20 科目: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3次 大小:273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中西,古典,绘画,对比,教案,--2023-2024
  • cover
中西古典绘画对比 教学背景 时间进入21世纪,中国的教育改革正逐步向纵深发展,如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性、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正成为我们日益关注和探索的焦点问题。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的意识,并重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 教学分析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全新的,对学生来说,既是学习上的挑战,又是发展上的机遇。要做学习的主人,就要积极投身于研究性学习这一新天地之中,让兴趣成为研究的动力,让问题成为探究的课题,让我们到知识的世界未知的领域去自由探索,主动寻觅。 教学目标 同学们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够成为中学生发明家、史学家评论家、政治家等。 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自主意识和社会交往的能力,成为综合素质优异的当代中学生。 教学过程 中西古典绘画对比 一、研究背景 在20世纪,步入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学学科建设,植根于中西美术碰撞与交融的实践土壤中。百年来,延续几千年的中国美术史发生了最剧烈的变革。不管是对于西方美术价值认识的“体”“用”之辩,还是关于力图光大传统的“拉开距离说”与主张彻底抛弃传统体系的“穷途末路说”的鲜明对比,一些观点在思想阐发和论据陈述中的往往参照了西方艺术。这些发生于中西文化观念与艺术语言差异之中的矛盾和争辩,标示了中西比较美术的实践价值。 二、研究方案 在历史的纵向维度中,中西美术都不是一成不变、万古如斯的,而是随历史的更替、时代的推移不断发展演进的。中西方古典绘画都以其鲜明的人文内涵形象地标示了中西艺术的文化差异。我们试图宏观上比较中西古典美术各自发展的总体趋势。 首先,绘画作品是视觉艺术,以下从中西绘画现象(即具体的作家、作品)的感性审美来体悟绘画语言的魅力入手,分三部分对比分析中西绘画手法的异同: ①“空间”与“三远”--画面结构语言; ②“镜像”与“物像”--形象造型语言; ③色光经验与“墨分五色”--色彩表现语言。 其次,绘画是一种社会实践,有一定的历史、人文、社会背景。中西美术的比较也要建立在对中西哲学、历史、文化的理性认识与把握上。研究并非简单地求同求异,而是试图去探求中西美术现象发生、发展所依赖的审美精神特征、文化生存情景的不同达到现象与逻辑相统一,感性与理性相互动。这里主要对中西古典艺术审美作了比较,分为两部分:东方的“心理和谐”与西方的“形式和谐”;外向的“类型典型”与内向的“境升象外”。 三、结果与分析 1、东方的“心理和谐”与西方的“形式和谐” 中西古人由于各自民族历史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对和谐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在艺术的审美创作和欣赏中,中国人主要通过艺术来表现主体的“心理和谐”,以实现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大自然的心灵沟通;西方人主要用艺术来实现对客观世界“形式和谐”的把握,在视觉的理想美形式中寄托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把握。换言之中国的审美和谐是偏于内向“心理”的,西方的审美和谐是偏于外向“物理”的。 (1)东方的“心理和谐” 儒、道思想集中代表了汉文化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基本特质。 儒学的基本宗旨是通过血缘的家族亲情关系来维护宗法社会的人际秩序。所以孔子对通过艺术展现的人的精神的价值评价,总是以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来衡量的。孔子认为,人生最高的目的即“克已复礼”,达到以“仁”为核心的“圣人境界”所谓“仁”,既是自我与宗法社会现实的协调和谐,又是自我内心所形成的完善超越的“仁”的意识和胸襟。 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是一种具有鲜明个体特点的活动,而孔子对艺术审美活动的理解恰恰强调了它在塑造理想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