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56602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无答案)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日期:2024-05-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91次 大小:705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高中,秦汉,中华,文明,起源,多民族
  • cover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各国开展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和孔子的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课程导学】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问题导学] 1.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性质有何不同? 提示:春秋争霸战争是奴隶主之间为争夺领地展开的战争,属于奴隶社会性质的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实现统一而发动的战争,属于封建社会性质的战争。 2.钱穆在《民族与文化》中说:“中国之完成为一中国,当远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能够支撑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期的争霸兼并战争过程中,戎狄蛮夷与华夏族相互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3.结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第一目“春秋列国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提取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信息。 提示: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数量减少,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战国时期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国;战国时期增加了长城这一军事防御设施;战国时期少数民族数量减少。 [知识梳理] 1.列国纷争 背景 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概况 “春秋五霸” 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影响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概念阐释 “春秋无义战” “春秋无义战”出自《孟子·尽心下》。原指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春秋无义战”,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是其政治观的体现。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2.华夏认同 表现 春秋时期 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进入战国之后 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影响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概念阐释 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之“交”指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融”指民族之间在人口、血统、文化上的互相渗透,在优秀文明成果上的相互吸收、相互认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共同性因素。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交融的实质是华夏文化的扩大。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问题导学] 1.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提示:推动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具体表现在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变法改革,使封建制度在各国确立。 2.商鞅变法是如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国家的? 提示: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在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在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知识梳理] 1.经济发展 农业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战国时期,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工商业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