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56895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含答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日期:2024-05-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4次 大小:5274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起源
  • cover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单选题 1.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该事件(  ) A.表明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形成 B.反映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证明郑国成为此时最强大国家 D.说明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力减弱 2.下表是中国古代文献中部分会盟摘录 时间 内容 公元前721年 鲁与戎会于潜,后与戎在唐结盟 公元前656年 齐桓公率宋、陈、卫等国与楚国订立“召陵之盟” 公元前482年 吴王夫差会晋定公于黄池,吴国欲争中原霸主之位 据此可知,当时(  ) A.新兴地主势力壮大   B.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C.分封制度趋向完善 D.政治权力下移明显 3.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等号召组织同盟,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这一做法反映出(  ) A.周王室地位的提升 B.周边少数民族威胁增强 C.华夏认同观念发展 D.诸侯对分封秩序的维护 4.《左传》中,楚人引《诗》之例并不少见,其中楚庄王引《诗》数量多,来源丰富。另据《国语》所载,楚国贵族教育所用之文献包括《春秋》《诗》以及《世》《令》《语》《训典》等。据此推知,楚国(  ) A.依靠教育和文化争夺霸权 B.对华夏文化的接受与认可 C.尊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 D.确立儒学为主流意识形态 5.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 6.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7.西周时期“田里不鬻,墓地不请”,没有土地买卖。到了战国时期,土地买卖的记载已较多,如《史记》载赵括之母言:“今括一旦为将……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一变化说明(  ) A.土地兼并现象趋向激烈 B.商品货币经济日益发展 C.封建小农经济尚未确立 D.铁器工具得到普遍使用 8.下表为古代地理著作中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运河开凿的相关记载。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运河的开凿服务于(  ) 著作 记载 《水经注》 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原,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 《图经》 昔吴王阖闾伐楚,以伍相带兵,因开此溪,以通漕运 A.农业生产 B.商业交往 C.国家战略 D.社会变革 9.春秋管子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战国商君曰:“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上述思想(  ) A.适应了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 B.反映了社会教化的重要影响 C.体现了变革时期的治国探索 D.确立了重本抑末的经济政策 10.有史学家提出:东方文化较高诸邦,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其意在说明(  ) A.东方文化相对更为先进 B.东方六国守旧势力强大 C.商鞅变法成功的可能性 D.不同文明间应交流互鉴 11.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