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59520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0次 大小:758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江西省,语文,解析,原卷版,试题,期中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七年级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语文的海洋里,我们遇见许多可敬的人:有鞠躬尽 ① 、无私奉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锲而不舍、言行一致的革命烈士闻一多;意志坚强、勇敢无畏地翻越老山界的红军战士;代父从军、不慕名利的花木兰……他们的故事令我们 ② ,他们非凡的气质引起了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他们的光辉引领我们向善求美。成长路上,愿我们“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1. 文中加点字“锲”的读音正确的是( ) A. qiè B. qiē C. qī D. qì 2. 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 ) A. 悴 B. 萃 C. 瘁 D粹 3. 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 A. 气冲斗牛 B. 心潮澎湃 C. 酣然入梦 D. 深恶痛绝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们非凡的神气引起了我们对理想的憧憬。 B. 他们非凡的气质唤起了我们对理想的憧憬。 C. 他们非凡的气质唤起了对理想憧憬的我们。 D. 他们非凡的神气加大了我们对理想的憧憬。 5.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_____。_____。_____。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_____。 ①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 ②戴什么样的“冠”,也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 ③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 ④“冠”作为礼制的象征,也在某种意义上节制着古人们的言行举止。 ⑤“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 A. ③②④①⑤ B. ④③②①⑤ C. ③①⑤②④ D. ④⑤②③① 6. 对下列加点词语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雨刚刚停了。(副词) 从刚才到现在,雨都下个不停。(名词) B. 他突然的想法惊呆了我们。(形容词) 他忽然哭起来,我们都慌了。(副词) C. 老师和同学都笑了。(连词) 他整天和人打架。(介词) D. 他北京。(副词) 他北京学习。(介词)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4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乙]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魏晋·阮籍①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②鉴③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④。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释】①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他小心翼翼、虚与周旋,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甚至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②薄帷,薄薄的帐幔。③鉴:照。④北林:选自《诗经》“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7. 下列对两首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都刻画了入夜未眠的诗人形象:一个“独坐”“弹琴”“长啸”,一个“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B. 甲诗中的“明月”来相伴,何其有情;乙诗中虽“薄帷”难抵“清风”,但相照的“明月”给诗人带来了希望和慰藉。 C. 孤鸿哀号、翔鸟悲鸣一句既是写景,也是诗人自身处境的写照。 D. 甲诗无一情语,融情于景:乙诗尾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 8. 甲诗中的“独”字流露出诗人晚年隐居时的宁静淡泊的心境,乙诗中的“独”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呢? (二)(10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卖油翁 ①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