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61107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巩固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4-05-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7次 大小:3099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课,诸侯,纷争,变法,运动,巩固
  • cover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选择题 1.《左传》记载,公元前676年,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公元前488年,根据吴国的要求,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据此可知(  ) A.礼崩乐坏影响政局稳定 B.社会治理秩序亟需重构 C.礼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D.政治经济实力左右礼制 2.春秋时期,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鄫、妘姓的鄅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这反映了当时(  ) A.分封体制有所发展   B.鲁国建立起地区霸权 C.民族交融走向深入 D.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 3.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成为霸主们竞相揭起的旗帜,孔子常发“复周”之论;战国时《尚书·大禹谟》托名夏禹“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这反映出当时社会(  ) A.向往政治统一与稳定 B.处于专制集权萌芽阶段 C.宗法分封体制趋于崩溃 D.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 4.董仲舒将春秋时期的国家分为华夏之国、大夷之国和小夷之国(其他“蛮夷”国家)三类。作为“大夷”之国的秦、楚、吴、越,一方面仰慕华夏文化,力图进入“华夏”之列;另一方面与“小夷”互动,不断增强影响。材料表明“大夷”(  ) A.通过改革变法实现富强 B.成为“华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C.文明发展水平后来居上 D.在中华民族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5.平王东迁后,认为“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时人却称颂“齐、晋亦唯天所授”,吴、越也“唯天所授”等。这表明当时(  ) A.天命观念开始发生改变 B.周王室统治合法性受到质疑 C.争霸战争导致礼崩乐坏 D.多个政治权力中心同步出现 6.下面是关于春秋时期“出奔”(出亡、逃亡)现象的一些记载。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记载 出处 “九月,夫槩王归,自立也,以与王战而败,奔楚,为堂谿氏” 《左传·定公五年》 “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九》 “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 《左传·昭公三年》 A.宗法分封制遭到了冲击 B.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C.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 D.社会转型推动了人才流动 7.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则其利金银,雍(州)则其利玉石。若荆、若青、若冀、若并等州,或利齿革,或利林漆,或利蒲鱼,或利布帛,各因其土地之宜,以发其精华特达之品,迁地弗良”。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统一的中原市场尚未形成 B.诸侯割据阻碍了经济交流 C.社会经济呈现地域性特征 D.民营手工业技术进步迅速 8.春秋时期,一般诸侯国的国都周围不过九百丈,卿大夫的都邑只有国都的1/3甚至更小,一般的邑住户不过千室。战国时期,“千丈之城、万家之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已到处存在。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统一趋势的加强 B.兼并战争的结果 C.民族迁徙的频繁 D.城市经济的发展 9.下表是两则取自《商君书》的材料。这反映了当时秦国(  ) 《画策》 “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不打胜仗),无(勿)返’” 《赏刑》 “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A.整体国家实力远超东方六国 B.军队的战斗力及国家动员能力强大 C.变法得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护 D.国家政策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和行为 10.《荀子·王制》说:“四海之内若一家”“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