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63619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4-05-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9次 大小:124256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纲要,历史,中外,必修,2019,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隋唐大一统格局下的 国家治理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的演变等重要史实,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体悟家国古今 思辨历史真意 一、中枢之变 中央官制的完备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1)三省雏形:魏晋南北朝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形成三省。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逐渐制度化 中外朝制 (中朝:尚书令、侍中) 尚书台 尚书省 门下省 逐渐制度化 (2)初创于隋【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3)完善于唐 评价3: 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节制君权; (二)评价三省六部制 阅读课本P44页和《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完成探究任务。 《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探究】唐朝某年夏天,连日大雨导致关中发生水灾,皇帝下诏要求做好赈灾工作。这道诏书都经历哪些流程?体现了三省六部制怎样的特点? 皇帝 赈灾 拨款+减税 修建房屋 审核同意 执行→分工 不同意(封驳) 放粮;疏浚河道(涂归) 评价1: 相权三分,相互牵制,加强皇权; 评价2: 职责明确,程序化、规范化; 材料: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唐《文献通考》 评价4: 群相于政事堂集议的沟通机制,集思广益,避免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防止了宰相专权。 总结: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 吏部人事:职官铨选 户部财政:户籍税收 礼部文教:礼仪外事 兵部兵事:兵籍军令 刑部司法:司法刑狱 工部土木:营造工程 (2021·北京卷·2)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D 巩固: (2018·全国Ⅱ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C 时期 中枢机构 权力分配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武帝后 中外朝制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 发展趋势 历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2020·山东卷·3)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D 二、选官之变 选官制度的成熟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 两汉:察举制【品德】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汉末民谣 现实困境 三国两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门第】 现实困境 孝 廉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者也。 ———《晋书》 1.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阶层壮大,士族没落。 2.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豪强地主操纵选官。 3.政府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豪强大族势力的需要。 4.统治者重视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2.隋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