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63703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4-05-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1382951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纲要,历史,中外,必修,2019,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课标要求: 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2.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46年) 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礼崩乐坏,宗法制分封制遭破坏。 郑庄公举行大典的祭祀坑 争 材料一:(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三: 齐大夫田桓废齐君而自立,姜齐亡。 晋六卿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晋亡。 ———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 周政交恶 田氏代姜 三家分晋 7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 道德大废, 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 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时间:BC770-BC476 春秋—因孔子所编《春秋》得名 起止:平王东迁-周敬王卒 春秋五霸-相继 特点:争霸 时间:BC475-BC221 战国七雄-并存 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特点:兼并 战国—因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 (东周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9 1.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 2.诸侯势力崛起; 3.权力下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 4.国家:由统一到分裂到局部统一。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与西周统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5 华夏意识的拓展与延续 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面对异族,周王室先通过婚姻,进行册封;再结合宗法与封建,将异族融入华夏文化,拓展华夏意识。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国家也产生了华夏文化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今泛指中国各民族人民。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华夏说的来源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战国变法运动是各国在兼并战争的巨大压力下,实现大一统的必然要求。各国变法,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集权 1、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时代的需要 材料一: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牛尊 材料二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齐:“相地而衰征” 鲁:“初税亩”,即不论私田公田,都按照田亩实数收税。 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 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手工业:冶铁业发展,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土地:私田开拓,公田不治。 战国变法运动是各国在兼并战争的巨大压力下,实现大一统的必然要求。各国变法,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统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奴隶制 封建制 1、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时代的需要 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 内容: 奖励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