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64591

专题20《曹刿论战》-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含解析)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8次 大小:996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专题,记背,解析,训练,专项,文言文
  • cover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专题20《曹刿论战》 文本解析 一、作者作品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左传》所记内容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书中记述了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荒淫,赞美了许多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表达了重视人民的民本思想。 二、问题探究 1.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①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不马上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2.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3.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另外,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鲁庄公出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4.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这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为线索,分三段,按战前、战中、战后的顺序来写。 第一段:论战前准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认清作战的前提条件———取信于民。 第二段:叙战争经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指挥作战,适时进攻和追击。 第三段:论取胜原因。写曹刿分析如何把握作战时机。(进攻要在“彼竭我盈”之时,追击要在对方“辙乱旗靡”之时。) 5.人物形象分析。 曹刿:有爱国热情、对国家有责任感;有政治远见;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目光短浅;急躁冒进,不懂战术;平庸;但是他能做到取信于民,礼贤下士,从谏如流,虚怀若谷,也不失是一位明君。 6.分析鲁国战胜强齐的原因。 ①鲁庄公做到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支持; ②鲁庄公从谏如流,听从曹刿建议; ③曹刿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适时进攻和追击。 7.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不知何以战,浅陋;曹有远谋。 战时:鲁不知何时进攻、何时追击,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不知取胜原因;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8.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