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64599

专题16《醉翁亭记》-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含解析)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0次 大小:9147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专题,记背,解析,训练,专项,文言文
  • cover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专题16《醉翁亭记》 文体解析 一、文常积累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人,北宋文学家。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 二、问题探究 1.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容人有别的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水落石出(形容事情真相大白) 2.本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生活愁绪的复杂感情。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4.第三段向我们展现的四幅画面分别是: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5.第四段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 先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再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最后点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是与民同乐。 6.文章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写了“乐”的几种情境? (1)禽鸟之乐;(2)游人之乐;(3)太守之乐。 7.请分析下面句子的写作特色。(从句式或内容方面分析)。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1)句式:采取骈散结合的句式,使句子富于音乐美。 (2)内容:抓住了一天内景色的变化和四季的不同景色来写。 8.《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乐”与《岳阳楼记》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 答:前面的“乐”既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暗含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后面的“乐”不只表示与民同乐的思想,而且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 9.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 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 10.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11.“醉能同其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与民同乐 12.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13.“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 14.醉和乐的关系如何? ①醉和乐是统一的; ②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③写醉是为了写乐,二者互为表里; ④突出太守与民同乐。 醉翁亭记① 文 | 欧阳修 环滁②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③。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⑤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⑥。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⑦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⑧。 【译】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而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建造这座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宾客们到这儿来饮酒,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为“醉翁”。醉翁的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