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67399

第9课《木兰诗》习题课件(共24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5次 大小:45986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9课,木兰诗,习题,课件,24张,PPT
  • cover
(课件网) 9 木兰诗 1.读准字音 zhù shuò jiān pèi rónɡ kè hán yān xūn cì tuò bànɡ 2.名句默写 (1)东市买骏马, , ,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 (2) ,关山度若飞。 , 。 ,壮士十年归。 (3)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送儿还故乡。 (4) ,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策勋十二转 愿驰千里足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1.通假字 “帖”同“贴” 2.一词多义 ( ) ( ) 集市 买 ( ) ( ) 像 你 ( ) ( ) 听,听见 使听到 3.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为什么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 答案: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人物形象分析 1.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2.抓住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肖像、神态、语言、行为(动作)和心理活动等细节来分析人物形象。 3.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4.对分析出的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和评价。 4.这首诗歌在叙事中十分注意繁简详略的安排,诗歌中哪些是详写 哪些是略写 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答案:详写:①木兰买鞍马,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②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反映木兰思念亲人的真实心态;③木兰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做法,表现了亲人们多年离别一朝团圆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略写: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略写。 A 导析:A B项,“溅”应读“jiān”;C项,“燕”应读“yān”;D项, “傍”应读“bànɡ”。 D 导析:D A项,织布机/和“戎”连用,表示战事;B项,文书,文告/同“贴”,粘贴;C项,买/集市;D项,两个都是“好像”的意思。 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 唤女声 B.但闻/ 燕山胡骑/ 鸣啾啾 C.木兰/ 不用尚书/ 郎 D.安能辨我/ 是雄雌 导析:C 正确划分应为:木兰/不用/尚书郎。 C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互文手法,将上下句的意思相互交错、补充,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互文手法的一项是( ) A.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B.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 导析:D A项,“东”和“西”是虚位,这两句的意思是“每个房间的门都要打开了进去看看,床都要上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B项,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到各处集市备办战马和马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C项,“理云鬓”和“帖花黄”都是当窗对镜来做的。前三个选项都运用了互文手法。D项,没有运用互文手法。 5.按要求默写课文。 (1)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准备情形的诗句是: : , , , 。 (2)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英姿的诗句是: , 。 (3)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 。 (4)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是: , 。 (5)运用比喻讴歌赞颂木兰谨慎、机敏的诗句是: , ; , 东市 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6.翻译下列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译文: :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译文: :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